回覆列表
  • 1 # 愛笑影片剪輯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我小時候的電腦。當時家長對孩子玩電腦同樣是非常恐慌的。學校也是明令禁止的。如果發現那個孩子要是上網咖,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孩子已經學壞了、不可救藥了。但是長大後我並沒有感覺到電腦有多麼的可怕。恰恰是小時候對我對電腦的一個喜愛。後來我學習了計算機專業。畢業後又從事了IT行業。電腦並沒有給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相反卻成我了賴以生存的飯碗。而且我也並沒有沉迷於網路。

    同樣的道理,我覺得現在的手機也是一樣的。大家大可不必畏之如虎。越不讓玩,孩子就會對手機越好奇。只要勤加監管,不讓孩子過分沉迷。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的。

  • 2 # 嚮往明天2021

    謝謝邀請!下面我來分享我的觀點。首先跟孩子定一下規矩,手機可以玩,但是有時間限制,還有什麼時間段能玩。還有就是孩子玩的起興的時候不要強行停止,可以提前告知快要結束了,讓孩子有個心裡準備,誰都不想在玩的高興的時候被強行停止。還有就是在手機上裝一些益智的小遊戲,有助於大腦智商開發,最後我覺得平時要多跟孩子談心,交談,瞭解孩子的想法。就說這麼多,還有其他我不知道的,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 3 # 宸媽碎碎念

    如何讓孩子正確的認識手機?這個問題是每個家長都想知道的吧?

    實際上,手機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大眾的呼聲,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籲剋制對待手機,儼然手機已經成為了典型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

    反過來,我們其實透過手機現象更應該看到為什麼會這樣?

    匱乏!精神匱乏,生活匱乏,陪伴匱乏!

    所以,再來解決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手機?

    首先,手機是工具。

    手機是工具。既可以方便溝通,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網路做很多的學習和了解功能。但是僅僅是工具而已。

    其次,手機是玩具。

    手機是玩具。可以偶爾玩玩手機遊戲放鬆,可以偶爾用電子類的app來調節生活中緊繃的神經,但是玩具不可能取代生活中的主題。

    第三,手機永遠不可能取代現實。

    手機中的虛擬現實,不可能取代現實。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有血有肉的人,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需要正常的進食等等。

    最後,設定好手機使用規則。

    每一個開始使用手機等孩子都需要相關的手機使用規則,每一個家庭都應該重視這個規則的制定。

    好的規則可以更好的規範行為,尤其是針對孩子!

    所以,手機不是洪水猛獸,家長自己把問題想清楚,在一開始就制定好規則,交代清楚,合理利用手機,相信是不難的。

  • 4 # 馮塵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說法。

    對於6歲之前的寶寶,最好是“不要讓他認識手機”。有些父母為了省心,把手機裡的動畫片、故事、遊戲當做“育兒神器”,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是1-3歲,我們可以把手機“藏”起來。

    因為這個時候還是可控的,家長有絕對的選擇權。這個階段,家長應該拿出耐心來,多陪孩子玩一些適合他們的玩具,陪他們一起看一些畫本等。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高頻率地拿出手機。

    如果孩子是4-6歲,那可以對他開放“部分功能”,但不宜讓他獨自使用。

    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刻意地不讓他接觸,反而更加激發他的好奇心。所以,我們說“開放部分功能”。比如爸爸或者媽媽加班的時候,可以打個電話或者影片聊天等等。但是切忌開放“遊戲”功能,讓他獨自使用手機。

    那麼,對於7歲以上的孩子,就要“協商”來解決問題了,而且要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因為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甚至可能開始出現逆反心理。此時家長再以“命令式”的管教強勢打壓,不僅沒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

    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溝通,平等很重要。

    平等和尊重,不是說說而已。比如,在成年人的世界裡,當你期望從對方處獲得某種利益的時候,那一定也要說一說可以拿什麼東西去換。遵從這樣的“等價交換”的規則,才說明你沒有把對方當成傻子。這樣的溝通,才有誠意。

    和孩子溝通也是一樣。當家長提出希望他節制玩手機的願望時,一定要說說自己有什麼資源可以拿來“置換”。這說明家長意識到了,自己的願望會給孩子帶來“痛苦”。這樣的開場,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了。

    而詳細的“節制計劃”呢,一定要引導孩子自己制定。

    比如家長大概給出自己的底線,一週玩幾個小時。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制定一個“周計劃”。這幾個小時要分幾次、每次多長時間等,統統讓他自己去決定。而且,這個計劃表他還可以申請調整。比如過了一週覺得不合理,下週可以重新規劃。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命令的,積極性就會高很多。

    有了計劃以後,家長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

    每週的限時絕對不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如果有突發的情況,導致時間沒用完,那麼可以再約定一下,每個月的“結餘”可以兌換成其他什麼小獎品。總之,玩手機的時間只能少,不能多,不能結轉,不能調換。

    開始的“節制計劃”是不是完全科學,無需過多糾結。這個過程只是讓孩子感受,“玩手機”和“放下手機”這個事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一旦他對於自己自控的能力有了感知,其實我們的目的就達到90%了。具體怎樣才是“科學”的,可以下一步再慢慢探討。

    教孩子也要講究一個“迂迴戰術”,不要總是想著剛性規定,一步到位。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家長要以身作則。

    不要讓孩子說出“憑什麼你每天都玩,我不能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女生一邊吃著大餐還要喊著減肥,這不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