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光happy

    魏晉時期的書法特點是以行楷,小草為主。書聖王羲之的貼子裡有“截筆”的寫法(即行筆時筆劃會突然斷開一部分),對此學術界褒貶不一,這種有意或無意形成的筆劃很難寫。加之有書聖坐鎮,故而稱無法超越。

  • 2 # 東野牧者聊書法

    魏晉筆法,之所以被稱為無法超越的筆法,其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現在已經無法再現。

    清談玄學的出現,社會風氣的影響,是魏晉筆法誕生的主要土壤。現在流傳下來的墨跡書法,尺幅都很小,《蘭亭序》算是當時的巨幅作品,但在我們今天看來也只有那麼一點點大小。王羲之的《十七帖》就更小了,大都是以書信手札的形式出現。

    為什麼後人在評論五代楊凝式的書法時,說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楊凝式的《韭花帖》無非就是吃了韭花之後身體不舒服隨手寫了一篇日記而已,但是卻與魏晉筆法非常的接近。而現在的很多人寫王羲之的書法時,刻意模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行筆緩慢、慎之又慎。這與當時王羲之的書寫狀態是完全不相符的,可以想象,王羲之當時寫信的時候,行筆速度是很快的,他可能追求書法的美觀,書法的藝術性,但是他的重點不是在書法本身為了寫而寫,而是為了表達自己寫信的本意。

    也就是,王羲之當時寫字的時候是以實用為主,而把書法美觀和藝術性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但是後人在臨摹王羲之作品的時候,把實用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把美觀和藝術性放到了主要位置,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只是單純的為書法而書法,這就是魏晉筆法無法再現的最根本原因。

  • 3 # 王廙

    這個問題很好,所謂技近乎道,談筆法便離不開魏晉的思想。

    可以說魏晉筆法體現的是道家思想。那麼道家思想到底是啥呢?為什麼道家思想衰亡以後字寫不好了?為什麼米芾等書法家都說自己的書法是學道所得?

    首先對魏晉書法和道家思想關係做個總結

    (一)形而上者通於道,形而下者備乎器。王羲之家族崇信天師道,所以道家思想對於王羲之的形象太大了,以至於他的兒子都和他一樣崇信天師道,名字裡帶一個之字。

    下面說一下道家思想的總綱:

    王羲之的書法體現的是道家陰陽中和平衡思想,道法自然思想,無為思想;體現的是《周易》簡易變易不易,筆簡意豐;體現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進而筆筆相生的結構章法;體現的是把道應用在器物上,筆墨紙硯均需要有陰陽中和的思想。所以說我們接下來一一分別敘述。

    (一)道家陰陽中和平衡,道法自然,無為思想。

    就說書法的結構,我們講究筆法,勢,裹束。筆法上強調以中鋒等為主,側鋒為輔,不要一味中鋒也不要一味側鋒。有中鋒才有骨力,有側鋒才有妍美豐富的筆法。而且強調我們要師大自然,從王羲之書論可以看出王羲之對大自然的形態和書法關係互為吸收,甚至鼠屎,栗子皆入書法。

    再說無為思想,王羲之的氣韻是追求散淡平和的,清微淡遠的,散淡是魏晉的佛學思想,也就是道家修為方法,講究無意於佳,心無掛礙,講究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泰則風神生,他是一門綜合的修為方式。

    在結構上我們的筆法講究無為而無不為,用簡單的動作,手勢,來完成更多豐富的筆法,講究流暢自然。

    (二)周易~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就是概括,變異就是在不易的基礎上隨意發揮。

    筆法即中鋒,所謂中鋒即筆心在畫中間範圍即可,是強調在中鋒基礎上的豐富,而不是偏側鋒為主。這一點和今人不同。

    結構和章法上我們把書法概括為節,勢,裹束,這體現了道家思想的一體觀,透過一點進而生一筆,一筆生一畫,一畫生一字,一字為一篇之準。這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筆筆相生思想。

    (三)

    書法離不開筆墨紙硯,而器物即體現道家思想。

    筆要求散而不散,筆鋒散了則字有變化,筆鋒凝聚則可以連續書寫,任意起倒變化。

    紙張要求,滑潤而能留,吸水而不洇,柔軟而堅韌。

    墨要求潤而不滯。所以說這些都體現了陰陽平衡的中和思想。

  • 4 # 昭銘軒書畫

    魏晉時代,書法藝術發展到了第一座高峰,這個時期書法字型的演變基本完成,並且筆法的核心也基本確定。

    竹林七賢

    王羲之

    這個跟筆法本身無關,而跟筆法完全的為展示個人情懷的融合的水平有關:書為心畫的實現程度。後世之著名書家達到這一高度的不是沒有,而是幾乎都是孤例——顏真卿、趙孟頫、蘇軾、米芾。。。整個一個朝代都這樣,也只有清末民初有的一比:這兩個時期都處於社會大動盪,文人覺醒,參與社會管理事務更深入、西方工業革命新思想由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間接輸入等。與魏晉時代的區別是:民國是集大成的時期,魏晉是發端之初,但都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和展示空間,故而百花齊放,光輝燦爛。

    語言學大師殷煥先先生 急管帖

    造就這兩個偉大的藝術之盛世的根本原因,真的不是筆法的原因,而是自由的精神。

    筆法在蔡邕之後,中間的王羲之、張旭、顏真卿、蘇黃米蔡、直到趙孟頫,筆法可有質的變化?雖然清朝推崇北碑,出現了筆法的豐富:也只是豐富了而已,並沒有實質的動搖根本。

    從這一點上來講,魏晉筆法並不是不可超越,而是不需超越——因此題目給出的疑問,事實上有點偽命題的意思。

    其實真正需要探討的是,怎樣像魏晉時代一樣,把筆法結合時代精神和個人氣質的傳統拾回來就好了。縱觀當代書壇,做好這一點的不乏其人,都已為公眾熟知,其餘僅僅計較某碑的這個點怎麼寫的;某帖的這個撇是怎麼撇的。。。小技巧而已,已經失去了自由創新的根基。

    魏晉筆法,歷代都有總結,根源在蔡邕的《九勢》,已經不需要太多的發揮。守住了便好,這創新那創新——把字寫壞了就是創新?能守住了傳統,做到智永禪師那樣,也是卓然大家。

    白蕉先生書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役球員怎麼組隊能擊敗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