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轉角~瑩流花香

    中國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由於文章題目主要出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所以有人也稱它為“四書文”。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由明中期而氾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日”、“以為”、“且夫”、“嘗思”等開端。“入手”為起講後人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主要依據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數,清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後又改為700字。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需要浪漫3分集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