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6月14日,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從1732年到1806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共組織過135次亞洲之航,其中只有3次到達印度,其餘都以中國廣州為目的地,用瑞典的木材、柏油、鐵和銅,到西班牙換成白銀,再用白銀從中國買回高檔生活用品:瓷器、香料、茶葉、絲綢等,其中的大部分再轉到歐洲其他國家。
"東印度人-哥德堡號"是東印度公司船隊中的一員,1738年下水。1839年1月-1840年6月和1841年2月-1842年7月,她往返中國兩次。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號"從哥德堡出發,開始它第3次廣州貿易之旅。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物品,包括366噸茶葉、100噸瓷器、19箱絲綢、133噸錫、11.4噸良姜、3.4噸珍珠、2.3噸藤器和1.8噸胡椒。當時這批貨物如果全部運到哥德堡市場拍賣的話,估計價值2.5至2.7億瑞典銀幣。8個月後的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航行到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離開哥德堡30個月的船員們已經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鄉的陸地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哥德堡號"觸礁、沉沒。這之後瑞典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號"商船,最後沉沒在南非。
1984年,瑞典一次民間潛水考古活動找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號"殘骸。1986年開始,考古發掘工作全面展開,持續了近10年,打撈上來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噸重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國傳統的圖案花紋,少量繪有歐洲特色圖案,顯然是當年"哥德堡號"為特定客戶專門訂購的"訂燒瓷"。
"哥德堡號"的考古發掘直接導致了東印度公司的新生。"哥德堡號"基金會和新東印度公司相繼成立,鑑於"哥德堡號"的國際影響,瑞典政府決定以"哥德堡號"為原型,建造"哥德堡Ⅲ號"仿古木帆船,並且沿著先人的航線,重抵中國廣州,宣傳瑞典,發展瑞中經貿友好關係,推動國際交流!
1995年6月11日,"哥德堡Ⅲ號"安放龍骨,哥德堡新世界船廠舉行了傳統風格的盛大典禮,瑞典國王卡爾16世成為這項工程的監護人。資金來源包括國家、省和市的政府投入、大公司贊助、參觀旅遊收入、社會各界捐助和志願者活動等幾個方面。從短期看,這個龐大的專案似乎看不到什麼盈利的前景,但哥德堡人更看重這個專案背後深遠意義和長遠效益。
建造"哥德堡Ⅲ號"所需材料:
--4,000立方米精選橡木和松木;
--50噸生鐵,用於製造56,000棵釘子,10,000個螺栓及其它材料;
--25噸繩索,包括9噸錨索;
--2,000平米的手縫亞麻布帆;
--1,000塊手鑿的榆木塊。
東印度公司"哥德堡Ⅲ號"是按照1738年原型的船體、索具尺寸和形狀建造的。
船體包括船首斜桅的總長是58.5米, 船體中部的高度為10米,橫樑的的長度為11米。吃水深度同原來完全一樣,船尾為5.25米, 船頭為4.75米。全部的帆、索器具均按照18世紀的製作方法,採用當時所用材料製成。
當然,"哥德堡Ⅲ號" 也必須安裝現代裝置,以滿足所有現代安全的要求。建造工作一開始便試圖儘可能隱藏所有現代裝置,使滿足現代安全要求和仿古風貌兼得,以獲得船級公司DNV和瑞典海洋局的批准,使船適合遠洋航行的要求:把最現代的裝置裝在吃水線以下的船艙,而吃水線以上的船艙保持歷史原貌。工程獨特地將18世紀的工匠藝術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使造出的船能夠適應21世紀航海的要求,被定級為"SPS遠洋航行級",具備很高的安全性,特別是在防火方面,採用的是最先進的高壓噴水系統。而且,許多18世紀未聽說過的諸如現代導航裝置、防水壁、救生筏、船上廚房、衛生間等,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必備設施(所有這些設施,均為處於相關領域世界領先地位的公司研製的。在船上安裝時,採用了最先進的3D計算軟體幫助完成這一工作)。另一方面是裝在"哥德堡Ⅲ號"上的發動機--兩臺輸出功率為1,100馬力的現代遠洋發動機,足以進行快速調動或駛離避風港。再就是船艙的層高加大,因為現代瑞典人的身高因為營養好比當時的高出不少。大炮的數量也被減少,將放置14門6鎊鑄鐵大炮,用於訪問途經港口時鳴響禮炮(而原來的"哥德堡號"裝有20至30門大炮,用來抵禦海盜和其它國家競爭對手的威脅)。
2003年6月6日,"哥德堡Ⅲ號"在哥德堡舉行了下水儀式。2004年的4月16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參觀該船,親自將一棵鐵釘釘在了"哥德堡Ⅲ號"上。2004年9月3日,瑞典皇后親自主持 "哥德堡Ⅲ號"的洗禮命名儀式,華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先生和沿途各大港口城市市長出席。2005年4-6月進行試航,8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啟航儀式,10月2日從哥德堡出發開始復航中國之行。
1731年6月14日,瑞典東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從1732年到1806年,瑞典東印度公司共組織過135次亞洲之航,其中只有3次到達印度,其餘都以中國廣州為目的地,用瑞典的木材、柏油、鐵和銅,到西班牙換成白銀,再用白銀從中國買回高檔生活用品:瓷器、香料、茶葉、絲綢等,其中的大部分再轉到歐洲其他國家。
"東印度人-哥德堡號"是東印度公司船隊中的一員,1738年下水。1839年1月-1840年6月和1841年2月-1842年7月,她往返中國兩次。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號"從哥德堡出發,開始它第3次廣州貿易之旅。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號"從廣州啟程回國,船上裝載著大約700噸的中國物品,包括366噸茶葉、100噸瓷器、19箱絲綢、133噸錫、11.4噸良姜、3.4噸珍珠、2.3噸藤器和1.8噸胡椒。當時這批貨物如果全部運到哥德堡市場拍賣的話,估計價值2.5至2.7億瑞典銀幣。8個月後的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航行到離哥德堡港大約900米的海面,離開哥德堡30個月的船員們已經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鄉的陸地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哥德堡號"觸礁、沉沒。這之後瑞典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號"商船,最後沉沒在南非。
1984年,瑞典一次民間潛水考古活動找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號"殘骸。1986年開始,考古發掘工作全面展開,持續了近10年,打撈上來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噸重的瓷器碎片,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國傳統的圖案花紋,少量繪有歐洲特色圖案,顯然是當年"哥德堡號"為特定客戶專門訂購的"訂燒瓷"。
"哥德堡號"的考古發掘直接導致了東印度公司的新生。"哥德堡號"基金會和新東印度公司相繼成立,鑑於"哥德堡號"的國際影響,瑞典政府決定以"哥德堡號"為原型,建造"哥德堡Ⅲ號"仿古木帆船,並且沿著先人的航線,重抵中國廣州,宣傳瑞典,發展瑞中經貿友好關係,推動國際交流!
1995年6月11日,"哥德堡Ⅲ號"安放龍骨,哥德堡新世界船廠舉行了傳統風格的盛大典禮,瑞典國王卡爾16世成為這項工程的監護人。資金來源包括國家、省和市的政府投入、大公司贊助、參觀旅遊收入、社會各界捐助和志願者活動等幾個方面。從短期看,這個龐大的專案似乎看不到什麼盈利的前景,但哥德堡人更看重這個專案背後深遠意義和長遠效益。
建造"哥德堡Ⅲ號"所需材料:
--4,000立方米精選橡木和松木;
--50噸生鐵,用於製造56,000棵釘子,10,000個螺栓及其它材料;
--25噸繩索,包括9噸錨索;
--2,000平米的手縫亞麻布帆;
--1,000塊手鑿的榆木塊。
東印度公司"哥德堡Ⅲ號"是按照1738年原型的船體、索具尺寸和形狀建造的。
船體包括船首斜桅的總長是58.5米, 船體中部的高度為10米,橫樑的的長度為11米。吃水深度同原來完全一樣,船尾為5.25米, 船頭為4.75米。全部的帆、索器具均按照18世紀的製作方法,採用當時所用材料製成。
當然,"哥德堡Ⅲ號" 也必須安裝現代裝置,以滿足所有現代安全的要求。建造工作一開始便試圖儘可能隱藏所有現代裝置,使滿足現代安全要求和仿古風貌兼得,以獲得船級公司DNV和瑞典海洋局的批准,使船適合遠洋航行的要求:把最現代的裝置裝在吃水線以下的船艙,而吃水線以上的船艙保持歷史原貌。工程獨特地將18世紀的工匠藝術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使造出的船能夠適應21世紀航海的要求,被定級為"SPS遠洋航行級",具備很高的安全性,特別是在防火方面,採用的是最先進的高壓噴水系統。而且,許多18世紀未聽說過的諸如現代導航裝置、防水壁、救生筏、船上廚房、衛生間等,也成為理所當然的必備設施(所有這些設施,均為處於相關領域世界領先地位的公司研製的。在船上安裝時,採用了最先進的3D計算軟體幫助完成這一工作)。另一方面是裝在"哥德堡Ⅲ號"上的發動機--兩臺輸出功率為1,100馬力的現代遠洋發動機,足以進行快速調動或駛離避風港。再就是船艙的層高加大,因為現代瑞典人的身高因為營養好比當時的高出不少。大炮的數量也被減少,將放置14門6鎊鑄鐵大炮,用於訪問途經港口時鳴響禮炮(而原來的"哥德堡號"裝有20至30門大炮,用來抵禦海盜和其它國家競爭對手的威脅)。
2003年6月6日,"哥德堡Ⅲ號"在哥德堡舉行了下水儀式。2004年的4月16日,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參觀該船,親自將一棵鐵釘釘在了"哥德堡Ⅲ號"上。2004年9月3日,瑞典皇后親自主持 "哥德堡Ⅲ號"的洗禮命名儀式,華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陳昊蘇先生和沿途各大港口城市市長出席。2005年4-6月進行試航,8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啟航儀式,10月2日從哥德堡出發開始復航中國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