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菩妖妖

    唐朝時,在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有個讀書人叫杜牧,他從小喜歡學習,知識淵博,26歲就考中了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朝廷當了大官。42歲那年,杜牧被派去做池州(在安徽)刺史(相當於現在省長),他孤零零一個人就這樣遠走他鄉上任了。

    上任後的第二年春天,柳綠花紅,春光明媚。有一天,杜牧獨自出來想到處走走,他看到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也陶醉在這一片美好的景象當中。

    這時,天色變化,下起了綿綿細雨,密密的,杜牧抬頭望了望,天空好像起了一層薄薄的霧,他自言自語:差點忘了今天是清明節!他想起在家鄉,清明節時,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掃墓祭祖,還有結伴踏青,遊玩觀賞的往事。想到這些,他頓時鼻子有些酸酸的,眼睛也溼潤了。

    再看看路上的行人,他們都悶悶不樂,杜牧想:大概他們都和我一樣身在異鄉,一樣的傷感吧!

    突然,雨下得有點急了。杜牧的衣服已經被淋溼,雖然是春天,雨中的他依然感覺有些寒冷。即使轉身回去,也是一個人無聊得很。於是,他加快腳步,想找個地方先避避雨,取取暖,如果能有口酒逼逼寒氣,那就更好了!

    正巧,“哞”的一聲牛叫聲,吸引了杜牧的注意。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杜牧走上前去,溫和地問道:“請問小童子,你可知道附近哪裡有酒館?”

    杜牧喜出望外,加把勁往前走去,果然,酒館名字就叫“杏花村”。酒喝到盡興的時候,心頭的愁緒也散去不少,他突然詩興大發,叫老闆拿來筆墨,寫下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酒館的人都豎起大拇指說:“厲害,厲害!”有人說,詩要有題目才完美。

    杜牧思考片刻,揮毫寫下“清明”兩個字,因為那天正好是清明節,在場的人異口同聲說:“好!”

    我們長大後,因為上學、工作等等的原因,也會離開親人離開家鄉,生活在其他陌生的地方,逢年過節,也會像杜牧一樣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會懷念在家鄉和親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就更能體會杜牧當時寫《清明》這首詩時的心情。

    無論將來你走到哪裡,擁有多大的成就,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人走再遠也忘不了本。

  • 2 # 滄海一夢

    怎麼?知道我愛講故事,又來誘惑我,居然讓我講一個《清明》的故事。故事嘛,大家懂得,就是現實中沒有的,而大家又喜歡聽,又說不好或不願說的,便只能讓愛胡扯喜八卦者,東拉西扯講講故事而已。

    經常在書本和媒體上看到“紅二代,富二代”類字眼,便詢問父親:“我這輩是窮二代還是窮三代呢?”父親很堅定地告訴我:“你怎麼會是窮二代窮三代呢!你這輩應該是窮十八代了。”

    於是我便專門上了一下“幽冥地府網”,查了一下我的前世今生。發現我前十幾世,真的很窮很貧困,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我知道現實中很多人看不起或鄙視窮人,嫌棄窮人的“窮酸氣”,認為窮人有損社會形象,對他們各種攻擊和限制。但人們對不在身邊的,持別是文學或影視作品的窮人,還是非常同情的,還是滿懷善良的,還是會掉眼淚的,還是會支援的,還是會“幫扶”的。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多說、我那些貧窮的往事了,免的有騙取大家同情或眼淚之嫌。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次轉世都生活在窮困之家,起碼在1400年前唐朝那一世,我就無限風光過。對,那一世我名字叫“杜牧”,就是大詩人“杜牧”,我那一世的瀟灑偉大及生平簡歷就不在這多說了,網上特別“百度”類都有,大家願瞭解的話,一搜索就能看到。

  • 3 # 美好生活記憶

    清明這一天,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遇到了紛紛細雨,如此節日,如此天氣,路上的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冒雨前行心情更是悽迷。在哪裡能找到一個小酒館,能避開這紛紛的細雨,小斟兩杯化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收童問路,牧童笑而不語,用手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此詩短短的28個字,有情有景,情真意切,恰到好處,好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畫。深情交融,耐人尋味,不愧為一首傳世佳作。

  • 4 # 初心初山

    《清明》一詩千古絕唱,感動前人激越後人,是思想與藝術共同達到巔峰的宏篇鉅製。作者以嫻熟的手法,獨到的匠心,真摯的情感,描繪一幅深沉秀美的畫卷。首先是準確地把握住時,節的特徵,抓住雨紛紛與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典型形象,筆鋒一轉進入杏花村之境界,詩從淒然變為自然美,牧童這一經過精選的人物,使詩從遠景到近景,是一組特寫鏡頭,酒與遙指是作者用三個字把讀者帶入到遼闊的空間,讓你展開各自的思想和想象。好詩之所以好,是詩的容量大,你想自己想親人想別的想可能……最重要的此詩喚起讀者的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葵花籽調和油冬季會不會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