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你的問題的核心是科研與教學的關係對老師的影響,的確,時至今日,在高校,科研為王,有科研就有了一切

    這主要與近二三十年的高校的評價體系有關。凡是專案、論文、成果突出的,其排位通常都比較高,而且講一所高校水平高不高,主要都是指科研。而且各類人才專案的評選更是科研至上,如果有NCS的論文,那獲得各類人才,直接被聘為教授是輕而易舉,所以最近二十年,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教授的年齡不斷被重新整理,現在30左右是教授的,而且各種人才帽子加身的層出不窮,各高校都以獲得一個這樣的人才為榮,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引進這樣的人才。在大環境下,各高校的人才競賽白熱化,獲得人才,學校也就獲得了最寶貴的提升學校實力的機會。這是整個中國的高教體系,尤其是較高層次的高校面臨的客觀現實,也是高校面臨的壓力,不能落後,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了。

    高校職稱評審中基本就是評科研,有多少專案,有多少經費,有多少論文直接決定了你能否晉升職稱

    由於在高校裡,有了職稱就有了很多東西,福利待遇,甚至各類專案申報等等。而職稱又主要與科研有關。所以年輕的博士,都是抓緊時間申報專案,發表論文,早日晉升高階職稱。有的博士一畢業,論文級別和數量就夠評教授了。他們深知,有科研就有一切,其他都是浮雲,教學可有可無,最多屬於錦上添花。搞不好,科研強,也不影響晉升職稱,因此,教學是副業,搞科研是主業,有的人一年發十幾篇,幾十篇論文,不可謂不高產。

    教育部近年來強高教學的重要性,但依然無法改變科研評價的指揮棒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研強,教學也強,科研弱,教學也弱。當然,是一面之詞,因為,科研與教學可以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很多人做科研,目的很明確,就是上職稱,至於論文的質量不是考慮的重點。而且做的科研,未必就與自己的教學相關,或者轉化成教學的資源。雖然有種觀點認為,科研是有助於教學的,但不能一概而論,科研真正有益於教學的,並不是常態,而且學科差異比較大,有些學科老師做的科研與自己的教學基本沒有關係。在大學裡,沒有科研,只搞教學的,幾乎沒辦法晉升職稱,很多看到評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基本就放棄了對職稱的期望。教育部雖然想有所扭轉這種局勢,但目前看還沒有明顯的成效。

    一句話,科研仍然是王道,教學只是錦上添花,在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旅產業為何將迎來下一個“紅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