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書法
-
2 # 詩夜城主
字如其人,這說的沒錯,的確書法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一個人練字之後寫的字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然了,只要日復一日勤學苦練,寫出來的字肯定是越變越好的,但是,書法並不是“神丹妙藥”,書法是沒辦法完全改變人的本性的,
之前和現在都有很多人認為學習書法可以“延年益壽”,那簡直就是道聽途說,如果真像那些人所說的那樣,那麼“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一些書法大家豈不是都要活到一百歲,生病了可以不吃藥,創作一下書法就“藥到病除”了嗎?
所謂的“字如其人”講的是字型的形態特徵反映人的情緒習性,每個書法愛好者在練習書法的時候都有一種“菱角被磨去”的感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陶冶情操無非就是淨化心靈而已,若是透過書法來改變一個人的“三觀”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以當今的書壇現象來說吧,為什麼會是亂象叢生呢?就是因為那些所謂的“書法家”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出了問題,值得注意了,“書法家”這三個字已加引號說明,換句話說,如果書法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話,那麼今日之書法就不是如此“蕭條狼狽”的現象了,書法藝術“商業化”越發嚴重,原本高尚的“書法家”頭銜如今鋪天蓋地,輕於鴻毛,一切根源在於當今的書法家只追求“功名利祿”,任憑書法的傳統文化底蘊再深厚都改變不了人性的貪婪。
-
3 # 行書一點通
這神邏輯,我也是服了哈!字如其人,就是字如其人,你是怎樣解讀成“人如其字”的?
兒子和爸爸長的很像,總不能說:“這老爸長的真隨兒子!”
這話,《人民的名義》上,那個“愛哭的毛毛蟲”——鄭勝利對他爸說過:“這一點,您隨我!”
玩笑雖扯遠了!
從史料上看:王羲之是忠於內心,且活得瀟灑的性情中人,他正直善良,卻不是愛心氾濫;個性清高,而又狂放;不與人同流合汙,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大不了辭官以圖清淨!
也只有這樣性情的人,有足夠的書法功底,在微醉的狀態下,揮灑出他的真性情:《蘭亭集序》,作品妍美飄逸,單字可大可小,隨手可如,形態各異,十分耐看。
雖然,王寫的是草稿,且當時也寫錯寫漏了不少字,但不影響人們心中的神品。
所謂的字如其人,這樣的字,也只有像王羲之這樣活得瀟灑,無拘無束的人,才能醉酒下,妙手偶得!
再接地氣的講:性情沉穩的,做事喜歡循規蹈矩的,往往練楷書,會有所造詣。
而性情中人,做事比較靈活的,往往練行書,更有天賦。
就學生的字來說,字小的,往往膽小、謹慎;
字工整的,往往做事有章法,聽話,守規矩,有板有眼;
字張揚的,往往日常也是飛揚跋扈;
字跡歪曲潦草的,往往桌子上也一團亂糟、作業上也常丟三拉四;
字瀟灑飄逸的,往往從小就是是性情中人、隨性、卻有點不大聽話。
-
4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字如其人”在我們很難成真。
筆跡學確實是說“人如其字”,但是練字非常不容易改變人的性格。一、字如其人,這個是後人美好的願望。
很多人喜歡說字如其人,字如其人。
比如說我們的書聖王羲之。
看到王羲之的《蘭亭序》,就覺得王羲之比較豁達俊逸。
再比如說看到顏真卿的字,覺得顏真卿氣壯山河。下圖顏真卿麻姑仙壇。
看到柳公權的字,經常會說 “心正則筆正”。下圖柳公權神策軍。
可是我們想一想,這些書法家的字是不是隨著時間在變化,難道從一出生字就寫成這樣,字如其人在他們能夠寫出《蘭亭序》,《麻姑仙壇》,《神策軍》的時候才適用嗎?
字如其人是美好的願望,我們當然希望王羲之豁達一生,當然希望顏真卿浩氣長存,當然希望柳公權能夠心正筆正。他們也有各種人生狀態,我們不要看到最好的他們然後,字如其人四個字就概括總結了。
二、人如其字筆跡學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並不能作為一個非常嚴謹的科學。
這個就要用我們現代的例子,田英章和田蘊章兩兄弟他們的字很多人學。
一人有感只是練字,沒有“字外工”,不會改變人的性格,不會因練字而變“好”,也不會因不練字而變“不好”。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回覆列表
謝邀。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大機率。但你這樣說是因果顛倒,意會錯了。
大體上可以這樣理解:
一個人從起步練字的第一天,就面臨選擇練誰的。篆,隸,楷,行,草,歐,柳,顏,趙,褚總得選個物件追求吧。選那個物件就基本上代表了本人的性格和喜好。有人喜歡雄強霸氣的,有人喜歡痛快峻朗的,總之各種風格,各花各人愛,這是一種情況;
即使系統化的學習,五體兼修,一些經典法帖必學,但最後寫出來都有差異,這和各人的觀察理解,個人的習慣和感知不無關係。這也是字如其人的另一面;
人的性格,喜好,習性會隨著年齡,閱歷,地位的改變而改變。 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凡是朝庭官員的字,大都平正雍容,不出格外,所謂有"廟堂氣";凡是風格特異,或恣肆野逸,或泠然清輕,不是豪傑,就是高僧。比如顏真卿,張瑞圖,比如徐渭,比如八大,弘一。以世俗眼光看,不是混的不好,就是後果不好。這和人的性格和人的入世原則趨同,也是字如其人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