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邪的書單

    我覺得並不會。

    孩子還小的時候。更多的是培養興趣,一味地透過打罵孩子,讓其學習,只會促使他(她)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認為學習就是爸媽給我佈置的任務。也許一開始孩子小,打打他還願意學,等大了,叛逆心一起,就很容易厭學,這個結果與一開始打罵孩子學習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相反的,孟母三遷是透過環境薰陶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當一個孩子覺得學習很快樂的時候,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地去接受知識,這對於後期的學習也是有利的。

    因此,我覺得孟母三遷的方法比三打要好。雖然當今“三遷”的舉措不再現實(畢竟現在房價那麼貴),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孟母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常常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可以體現在陪伴上,帶著孩子多讀讀書,少打一些王者榮耀。也許每個人工作都很忙,但是可以在睡前抽出一點時間,講個睡前故事啊,也可以交流交流當日發生的事情啊等等。在每日的交流薰陶中,培養出的孩子才不會缺愛,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爸媽的辛苦,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好好學習。

  • 2 # 我心飛翔ZF

    不會!

    隨筆·言傳身教,目標引領

    大愛不言身正範,

    將無畏死士爭先!

    教兒育女為學問,

    習慣養成其自鞭。

    棍棒雖能出孝子,

    從來引領道當前。

    依規成矩應適度,

    事後諸葛總枉然。

  • 3 # 河北阿連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所在,孟子則是儒家聖賢。既為聖賢,稟賦必佳,加之後學,乃成百世之師。初,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子稟賦天縱,何用孟母三打?三遷而終至善地,足矣。古人云,良馬見鞭影而馳;佛家講善巧方便,皆此理也!

  • 4 # 藍色楊宗海

    孟母三遷改為孟母三打,是不是孟子成就會更大?我的回答是:肯定不會。

    孟母三遷的故事出自《烈女傳》:“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從居住在墓地旁邊搬到市集,是一遷;從集市旁搬到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這是二遷;從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搬到學校附近,這是三遷。孟母見孟子學習禮儀,很滿意,就定居在這個地方。

    孟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打”而是“遷”,這正是她的偉大處。

    為什麼說“打”不好?打是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如果孟母用“打”的辦法,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孟子被打“怕”了,打“服”了,他不敢再到墓地或集市去玩了,也不去學那些東西了。那麼他就失去了玩伴,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向社會學習的能力,整日在家十分孤獨,長久下去要麼成“書呆子”,要麼得抑鬱症。留給孟子心理的創傷是長久的,最好的結果就是“泯然眾人矣”;二是孟子打不怕,那就可能增強孟子的“逆反”心理,母子反目,孟子就有可能離家出走,最後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遷”有什麼好處呢?“遷”體現出孟母的遠見卓識:一是體現自己的決心。“遷”對孟母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作為一個女人,一次次搬家要作出極大的“犧牲”,非常不容易。她用“遷”告訴孟子,以前的環境不好,習慣不好,一定要換,一定要改。所以“遷”比“打”對孟子的印象更深;二是發揮孟子的特長。孟子聰明,模仿學習能力強。孟母看到了環境對孟子成長的重要影響,於是透過“遷”的辦法,為孟子提供好的環境,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知孟子者孟母也。”

    孟子能成為一個“亞聖”,同他有一個偉大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 5 # 溫暖落羽杉

    “不會”是大眾的確定答案,但這個理由不一樣!

    ——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回答孟母三打不會讓孟子成就更大

    首先,好的親子關係是溫情的,在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更愛這個世界。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更有目標、更有方向、更有成就感,才可能在某個領域有更多的成就。家這個環境,比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刻、更徹底、更有穿透力。

    其次,打可輕可重,重了可能是虐童或者家庭暴力。一言不合就動手,並不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1.打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造成創傷。會造成孩子的討好型人格,以及缺乏主見、孤僻、懦弱、膽小、自卑等性格。這種性格的孩子,不要說會有成就,即便是心理上的健康都還沒達到。2.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天。如果總是靠打解決問題,以愛的名義,成人後,這種性格可能會遺傳,對孩子的影響可謂“深遠”。

    再次,打,並不是愛孩子,可能只是父母宣洩自己情緒的手段和工具。因為孩子弱小,無力反抗。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體罰會給孩子帶來無助感,這是所有折磨人的感受中最可怕的一種。” 所以,打不是愛,是一種扭曲的親子行為。

    最後,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經是過時的老舊思想,即便打出了孝子,也是愚孝,或者打出了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或者打出媽寶男。一個一輩子活在母親的威嚴下的人,會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卻不會成為亞聖,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他絕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

    孟母三遷,不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問題,而是家長做法本身的問題。希望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可以對孩子進行正向教育,而非負面的、過激的、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進行所謂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漢第一功臣韓信是如何死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