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惜顏小姐姐

    他們都想活下去,他打針的時候,也就是類似讓你沉睡的死去,不能算是沒有任何痛苦。 所以,這要看你對痛苦的定義了。

    拓展:

    1、簡介:

    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中國的定義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2、歷史發展

    安樂死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很長久的歷史。斯巴達人為了保持健康安樂死與活力,處死生來就存在病態的兒童。亞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援這種做法。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贊成把自殺作為解除無法治療的痛苦的一種辦法。畢達哥拉斯等許多哲人、學者、政治家都認為在道德上對老人與虛弱者,實施自願的安樂死是合理的。其他社會也有些安樂死的報道。

    人類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生活資料不足以養活所有的社會成員時,這種安樂死的習俗減少了無力生產自己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成員,減輕了社會的負擔,在當時可能是適宜的。人類社會進入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階段後,這種安樂死便不普遍了。對人類思想文化有巨大影響的宗教,都認為人的生命是天神賜予的,死亡也由天神來決定,只有君主有權代表天神主宰臣民的死生;病痛,包括臨終前的痛苦,往往被看成天神的懲罰;於是視自殺與安樂死是篡奪了造物主主宰生死的權力。16世紀後人本主義的興起,從天賦人權的基本思想出發,並不提倡安樂死。但是也有學者從社會的效益和理性的思考出發,考慮和提出安樂死的主張。如F.培根在《新亞特蘭提斯》(又名《新大西洋》)一書中,主張實行自願的安樂死。D.休謨支援安樂死。但總的來說,關於安樂死的討論,相對沉寂了一段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愛不易要珍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