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剛好ing
-
2 # 貪吃的粑粑巖
並不是,曹操用人有以下特點:第一是忠心,不管你才高才弱,忠於自己才是最主要的;第二是才德;第三是掌控,一旦覺得掌控不住某一人則會除去
-
3 # 你不看良心不痛嗎
很明顯 相對於當時的其他諸侯來說 老曹毫無疑問當的上唯才是舉 三下求賢令 當然也造成了吏治敗壞 所以後面任用大臣整頓
唯才是舉 不拘一格在當時與各諸侯相比毋庸置疑 當然老曹任人唯親那是肯定的的 這歷來帝王諸侯哪個不是這樣
-
4 # 風流氓俠花滿樓
曹操是梟雄,東漢末年,那個爾虞我詐的年代,光憑一身熱血是很難成事的。曹操對待能為自己效力的人絕對唯才是舉;但是對待不擁護自己的人,也是絕對腹黑的人,荀彧追隨曹操幾十年,最後不擁立曹操為王,一樣除掉,可見曹操唯才是舉是有條件的!
-
5 # 昨夜夢迴
當然不是!
任何時代,任何勢力,用人的首要標準,絕對不是才能,而是忠心。
只有忠心的人才,才是好的人才。
如果某個人不忠心,那麼你就算再有才能,曹操都不會用他,這個道理,放之四海之內,皆準。
但是很顯然,在三國時期,能當得起‘忠心’這兩個字的將軍或者謀士,其實是比較少的,因為大將投降謀士叛變的現象,比比皆是。像濮陽之戰擊退呂布的典韋,原本是陳留太守張邈的一員大將,後轉投曹操;幫助曹操打贏官渡之戰一統北方的許攸,就是袁紹帳下跑過來的。
所以曹操才會對關羽那麼看重,要什麼給什麼,忠心吶,有這樣一位忠心的將軍,根本不擔心他在背後捅刀子,睡覺都踏實。
而對於梟雄曹操來說,除了忠心,還有一點,是古代最常見的,即用人唯親,這裡的親,也有親近的意思,親近的人,忠誠度高一些。
古代在宗族概念很強,大家抱團取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曹操也不例外,夏侯惇一次報廢十萬人立下了軍令狀,都沒點事;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都有過無腦事例,但都完好無損,這隻能說明,曹操把親人,還是看得很重的。
那麼為什麼曹操會有用人唯賢的說法呢?其實啊,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權者的慣用手法,俗稱商業吹捧,透過擴大一個例子,來表明這個人的某方面的特點,從而讓其他不好的一筆帶過,比如曹操赤腳迎許攸,最後大家一看,確實有這麼個情境,那麼那些無法施展抱負的人,就有可能跑去跟曹操混。
二是曹操會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用‘知人善任’四個字評價,完全不過分,他知道哪些是人才,是哪方面的人才,放到什麼位置合適。
-
6 # 孤雁3567
楊修之死就是個例子,人才可以聰明,但不能太聰明,無端揣摩主公的心裡已經範了曹操的大忌,如果郭嘉不死也不會有太好的下場
-
7 # 北方的大白楊
楊修彌衡二人皆俱才幹,操殺之或借刀殺之,荀文若忠漢不忠曹,懼曹自殺而亡。可見曹用人不是用人唯賢,而是忠誠第一,自古帝王無不如此!
-
8 # 客家小火
我是司馬賴氏,關於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這個是可以肯定的!
曹操一生雄才大略,志向高遠,他是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業的。
其實說到曹操的“唯才是舉”,背後還是有故事可以聊的,早在建安年間他就頒佈了當時令天下雄才志士們為之騷動的“求才三令”。
第一道令:唯才是舉,表達自己希望和賢人君子“共治天下”的願望。
第二道令:是第一道令的補充,也就是說“來者不拒”,只要你有才能,人品一派塗地都可以錄用。
第三道令: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創舉,“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一樣可以來公司打卡上班。的確讓人他大滴眼鏡!
其實說到最後,曹操是在自己不同階段、不同政敵及不同的人生觀的處境下而採取的三道“求賢令”,確實是把“唯才是舉”這四個字解釋得明明白白、淋漓盡致,為後世所不恥但更為後世歎服。
-
9 # 虞淵隅谷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這個是值得肯定的。
若論成就三國鼎立霸業的三位英主,可謂各有千秋。一個通常的說法是曹操佔天時,孫權有地利,劉備得人和。孫權佔據長江之險,擁有很好的地理條件這不用細說,但“人和”這一條唯獨給了劉備恐怕不很公允。劉備的確很會籠絡人心,五虎上將、臥龍、鳳雛都被其攬入囊中。但五虎上將為何總是力不從心,諸葛亮後來為何又會累死?直到最後為何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還是缺人才。反觀曹操,其手下謀士、武將可能都沒有諸葛亮、關羽那樣出類拔萃,但曹操從來不缺人,死了一批又一批,令人目不暇接,最後還是以曹操勢力為基礎的北方集團統一了全國。為什麼呢?
一切都源於曹操的廣開賢路。
曹操在其統治北方期間,求賢若渴,曾與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短短8年間,連續釋出三道求才命令,史稱“求才三令”。史所罕見。
曹操所處的東漢時期,政權所採取的人才選舉政策是“舉孝廉”。一句“舉孝廉”已經把對人才的品德方面的考察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注重道德的固定的用人模式和相應的用人理念。在具體操作中,對人才的選擇必須是以名教、禮法為標準,不可越雷池半步。因此,在東漢年代,不管這個人有多大的治國本領,只要被查出有違背名教、禮法的言行,特別是不孝,這個人將失去進仕的機會。
而曹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別出心裁地提出“唯才是舉”,將道德、出身剔除出選官標準,在當時可謂非同凡響。在這一方針下,他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這些人最後都立有大功,成為名將。至於被曹操在基層發現,而最終有所成就者,更是不可勝數。曹操周圍人氣比劉備、孫權處旺了許多,形成了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的局面。
回覆列表
創辦曹魏公司的中前期是真正的唯才是舉,後期考慮到傳承,心裡是唯才是舉,但行動上已經逐步修正。這種修正直到曹丕推出九品中正制後,徹底由唯才是舉變道為門第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