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際名場面

    這四個人的確奇怪,說有名也不太有名,但是每每到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他們的身影,甚至在特定時期內左右了歷史的走向,然後在遊戲裡的屬性也是中上流的。

    華歆(157—232) 陳群(?—237)

    這兩位性質很像,因此放到一塊說吧。

    由於“管寧割席”的典故流傳較廣,所以人們對華歆的印象可能不怎麼樣,不過有意思的是,雖然管寧主動跟華歆斷交,但幾十年後,華歆身居曹魏高官時,還是不斷向朝廷推薦管寧,從這一點來說,華歆還不錯,而他一生的事蹟中,有不少清廉的例子,和守諾的故事,應該說,是一個亂世背景之下,盡力保持了一個儒家大師風範的人物。

    陳群出身士族,比起華歆來,在一些方面更有儒家士大夫的風範,在曹操、曹丕、曹睿祖孫三代手下,每次有點什麼事情,都能提出三觀很正的建議和舉措,不過他用九品中正制來跟曹丕做政治利益的交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給曹魏埋下了雷,但他畢竟是士族群體的代表,從立場上來說,也無可厚非吧。

    補充一點,這兩位在曹丕篡漢的事情上,表現得一致,雖然他們向權力投降過,默許了曹丕篡漢,但是在曹丕受禪時,大家都表現得歡騰雀躍,但他們兩個人都擺著很喪的樣子,不給曹丕好臉色看,

    董昭(156—236) 辛毗(?—?)

    董昭、辛毗和上面兩位比起來,就傾向於謀士型別的存在了。

    董昭在曹操的時代是一個重要的助手,在迎奉漢獻帝的事情上,他出過很多力,是核心主幹之一,後來他對劉備的獨立、關羽的覆滅以及對東吳的戰爭上,都很有先見之明,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存在總是被人忽略,也許是同時期的太多大神級人物,掩蓋了他的光芒,可以說是很鬱悶了。

    辛毗在曹操時代,在平定河北的諸多戰役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當然他跟曹丕的故事更多,懟了曹丕三次,一是曹丕強行遷徙百姓,二是曹丕打獵,三是曹丕南征,都體現出他為人剛正有見地,所以後來諸葛亮北伐,辛毗被派去鎮司馬懿的場子,大夥都不敢違揹他的意見出兵。而他的女兒辛憲英也是遺傳了他的智慧,在高平陵之變和鍾會謀反的事情上,都早有預見,可以說父女兩人的頭腦都是不簡單。

    ——————————————————————————

  • 2 # 蘇沉船

    華歆、陳群、董昭、辛毗不是一個型別人物,陳壽寫《三國志》有分類,華歆、王朗、鍾繇被分到魏三公列傳,陳群被分類到諸尚書列傳,董昭和程昱、郭嘉、劉曄等人在謀士列傳,辛毗與楊阜、高堂隆並在直臣列傳。

    陳壽給他們的分類已經說明四人基本定位,華歆在當時名氣最大,留下有《割席斷交》的故事。他在荀彧死後接替尚書令一職,更推動曹丕篡漢的步伐,在魏國獲得了三公地位。華歆因此在後世名聲不太好,不過他為人清廉節儉卻是出了名,俸祿和皇帝賞賜都贈送給親戚朋友,家中沒什麼存款存糧,別的官員大魚大肉,華歆平時只吃蔬菜而已。

    華歆的政治才幹都沒有太多可說的,曹魏的三公沒有太多實權,華歆後來只是參議朝政,不需要擔任什麼執行性工作,處於半養老狀態。史學家對他評價也多論其品德,沒誇讚他有什麼宏偉政績。

    陳群在四人當中特別不同,他本來應該跟司馬懿、陸遜、諸葛亮處於同一個歷史地位,作為魏帝國第二任尚書令。陳壽在諸尚書列傳末尾總結說明:“魏世事統臺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尚書就相當於古之六卿,那麼尚書令的作用不言而喻,職如宰相。

    當時陳群推動了九品中正制發展,是曹丕、曹叡時期的首腦人物,時任尚書僕射的司馬懿還只是陳群的副手,陳群對曹丕的作用就相當於荀彧早期對曹操的作用,可稱為曹丕時代魏官第一人物。況且陳群不僅是荀彧的女婿,他妻子的侄子荀霬同時還是曹丕的外甥,所以陳群跟曹丕也是親戚。

    其實曹丕是給陳群兵權的,只不過陳群不擅長打仗,終究沒有跟司馬懿一樣外出領兵。另一方面,陳群為人擅長規劃計策,卻不擅長執行,都是把任務交給別人。司馬懿卻是又擅長規劃又擅長自行,所以他們共同的好朋友吳質評價認為陳群不是做宰相的人才,司馬懿比陳群更出色。

    一方面事實正是如此,另一方面陳群死的早,這兩個原因導致他沒能夠像諸葛亮、陸遜一樣被拿出來單獨立傳,沒有獲取司馬懿、諸葛亮、陸遜同等的歷史地位。但就算是這樣,陳群的歷史地位也高於華歆、董昭、辛毗三人。

    董昭和辛毗在曹丕時代都是魏國核心謀臣,曹丕倚重董昭、辛毗出謀劃策,但沒給予什麼軍政大權,因此他們沒法跟陳群、司馬懿相比。早年曹操遠征烏桓,運糧困難,在董昭的建議下開鑿了平虜、泉州二渠入海通運,解決了運糧問題。後來董昭又為曹丕破解了吳國即將要火攻曹真、夏侯尚部隊的陰謀,令赤壁之戰的慘狀沒有發生,所以曹丕稱董昭有張良、陳平的謀略,陳壽把董卓和程昱、郭嘉、劉曄放在同一個列傳裡,實也說明他有這個實力。

    辛毗跟董昭不同,他不屬於奇謀之士,而董昭是出了名的佞臣,兩人正好一正一反。他留下最著名的典故是《辛毗引裾》,為了勸諫曹丕勞民傷財的政策,辛毗據理力爭,硬扯著曹丕的衣服,不答應取消政策就不讓曹丕走,要知道曹丕為人小氣,得罪他的人下場都不好,辛毗就這麼用自己生命為百姓爭取了一點好處。

    陳壽為此把辛毗跟西漢著名的直臣汲黯相提並論。皇帝需要董昭這樣的謀臣來出謀劃策,同樣需要辛毗這樣的直臣糾正自己錯誤,但做直臣往往下場都不好,曹丕時代的直臣蘇則、鮑勳就是如此。

    到了曹叡的時期,辛毗已是三朝元老,但因為他為人剛直,不依附權貴,受到曹叡的寵臣劉放、孫資排擠,所以直到辛毗病逝都沒能位列三公,董昭最後卻做了三公中的司徒。

    說句題外話,辛毗的女兒辛憲英倒是個智謀超群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維正常,羊水偏多,胎兒會有畸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