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小西
-
2 # 全球捕快
葫蘆
用葫蘆做成的瓢又稱“巹”,“合巹”之所以成為結婚的同義詞,是因古代舉行婚禮時將一隻葫蘆剖作一對瓢,一對新人各以半瓢交杯對飲,然後合二半瓢為一體用紅繩繫牢,稱為“合巹”,象徵夫妻連為一體,多子多孫。
故宮博物院出版《皇帝大婚》圖冊,其中有皇家“合巹禮”的介紹。身穿朝服的皇后與皇帝行合巹禮。合巹禮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為夫婦的禮儀,類似於交杯酒,類似新娘進門後,與新郎在寢室中吃飯之時,同享俎(音組,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魚肉,吃飯畢,席上特設定由以瓠(音護,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剖制的兩瓢,夫婦二人各執一瓢,來飲為了淨口安食的酒,這都是為了表示夫婦一體、尊卑等同的親密。
《皇帝大婚》合巹禮中還以明代陸子岡制玉合巹杯為示例。《中國經濟史辭典》載:“陸子岡,長期在蘇州定居開辦琢玉工坊,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鑲嵌(鑲玉嵌寶)等無不涉及。陸子岡所創的這件“新樣”玉嵌金“合巹杯”,結紮口上有一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一側為“溼溼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一側為“九陌祥煙合,千里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岡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
-
3 # 一筆寫春秋
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重要的事,就比如結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之一,不是有句話說人生有三部曲:戀愛,結婚和生子,由此可見結婚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那怎麼才能證明雙方的感情深淺以及讓大家都知道你結婚了並且送上祝福呢?當然是透過舉辦婚禮來表現了!我媽媽每次看到電視上那些浪漫的婚禮都會後悔當初沒能舉辦一場婚禮,可見沒能舉辦一場像樣的婚禮她是多麼的遺憾!可以說對婚禮的重視程度是不分老幼,甚至不分古代和現代的!不但現代人對婚禮重視,連古代人也對婚禮十分重視,比如說明朝吧!
明朝對婚禮十分重視,而且有特定的流程和順序,其中用到了很多器具,下面我們就詳細來說下。
一.下聘。
男方到祠堂祭拜告知祖先自己要結婚了。然後讓媒人帶著聘禮聘書去女方家下聘,女方同意就會收下聘書聘禮,然後回一個復書,同時給媒人一個紅包,然後回去告知男方!並且敲定結婚的日期。
這裡涉及的器具就有祠堂 祖先排位 聘禮 聘書 復書 紅包
二.婚禮。
(1)婚禮前一天丈母孃會讓人去女婿家佈置女婿的婚房,婚禮當天,新郎父會穿盛裝告廟(祭告祖廟),新郎也著盛服(在明朝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可以穿假九品官服,新嫁娘則用鳳冠霞帔)祭酒,然後聽從父親教誨,拜別父親騎馬去女方家迎親;
(2)女方這一天要早起沐浴著盛服(鳳冠霞帔),告知先祖自己要出嫁了後回閨房等待新郎。新郎來到新娘閨房,有人把大雁放於門前(大雁在古代的婚禮中有象徵意義。大雁是鳥類中“情摯”的典型:母雁失去公雁,或公雁失去母雁,再不會去另尋新偶。雁作為兩性之間穩固關係的象徵,就這樣自古及今保留在傳說和民間風俗中。就像現在很多地方送公雞差不多的意義吧),然後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引導下完成贊禮死拜。然後女方父母都新郎新娘諄諄教誨。
(3)新娘由侍女引著上馬車,新郎騎馬娶回家,雙方來到男方家宴席上,東西相向(男東女西)行拜禮。禮畢,新郎新娘的隨從用瓜瓢互相給新郎新娘敬酒,最後送入洞房!
這裡要用到的器具很多盛服 假九品官服 鳳冠霞帔 瓜瓢酒氣 喜酒 浴盆 大雁 馬 馬車
三.見公婆。
結婚第二天,新娘要早起,穿盛服去廳堂拜見公婆。公婆坐於桌子後,公公在東,婆婆在西,其他家人沒有比公婆大的就立於兩側,然後侍女引導新娘分別四拜,把準備好的見面禮呈獻給公婆,公婆用手撫摸下,意思以後就是一家人了!
這裡只用到見面禮,還是晚輩給長輩的!
四.拜見岳父岳母。
新娘拜見完公婆後,新郎也要去拜見岳父岳母。新郎穿著盛服來到岳父家,岳父把新郎迎進門,隨從要帶上紅包,進屋後,新郎和岳父東西相向(岳父西新郎東)新郎對岳父四拜,然後從隨從手裡拿過紅包呈獻給岳父。然後再去後堂四拜岳母,獻上紅包。再去見新娘的親戚問好,新娘家設宴招待新郎!完事!
這裡就用到了紅包!
以上僅是我參考史料自己理解所寫,還有很多地方可能不嚴謹,僅供大家參考,有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
回覆列表
正史《大明會典·婚禮五》載:“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
而在明代的各種戲曲、小說中對新郎,尤其是新娘的的衣著打扮描寫得非常詳細。例如《醒世姻緣傳》描寫:“狄希陳公服乘馬,簪花披紅,童寄姐穿著大紅紵絲麒麟通袖袍兒,素光銀帶,蓋著文王百子錦袱,四人大轎,十二名鼓手,迎娶到寓。”再如明中晚期的流行小說《金瓶梅》中,也有有很多對新娘裝束及婚禮的描寫。
對照明代版畫和清代以來繪畫、戲曲中的表現形象,明代新郎公服應為烏紗圓領常服,而非戴展腳帕頭之公服,烏紗圓領稱公服,亦見於會典:“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以常服而簪花披紅非常符合明代以來的各種藝術中的新郎形象。品官及其子孫的常服應當是各綴本等補子,而用色並未特定為紅色,應一如常服制度用色不拘,但不排除於婚禮中逐漸形成特定用色習慣,詳情待考。
而庶民新郎用皂衫折上巾,目前未見有典型形象傳世,或未必拘泥一種,隨用當時男子之禮服亦有可能。新郎穿皂衫乍看與一般理解不同,但可以見到後來之類似形象,清代男子結婚所穿也是黑藍色禮服(民國時期亦可見新郎披紅穿天青馬褂,為當時男子禮服),而近如日本,遠至泰西,新郎穿黑色禮服亦有巧合。但究竟明代庶民如何尚需詳加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