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俄羅斯現在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那麼同樣地大物博的蘇聯時期,糧食卻需要進口,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12
回覆列表
  • 1 # 莊楚狂

    嗯你這個問題,勃列日涅夫同志表示很不高興。要知道蘇聯在60年代以後。人均糧食產量大部分時間是高於俄羅斯的。甚至達到的人均糧食1.2噸。同時還進口人均600公斤的糧食,比當時美國的人均一點四噸的糧食產量高。美國還是糧食出口大國。解體後的蘇聯,糧食產量大幅度下滑。不過沒關係,人民少吃一點兒就行了。加上人口都撤回,歐洲地區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工廠都拋荒了,也就不用萬里迢迢的轉運糧食。白白消耗!普京執政這些年生產恢復了不少,天氣好了,靠天吃飯,糧食產量也與蘇聯時代差不多了。不轉運糧食了,就有餘糧來出口!在60年代以後的蘇聯不是沒有足夠的糧食產量。也不是沒有足夠的輕工業產品主要是交通問題。是沒有辦法把糧食分配到分散在廣闊西伯利亞工作的蘇聯人手中!順便說一句中國現在人均糧食產量。是400多公斤,美國現在的人均糧食產量。比不上冷戰時代的,大概是1.2噸到一噸!

  • 2 # 亻未缺

    想要糧食產量高就得 增加農藥化肥的產量以及普及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而蘇聯參加軍事競爭,所有物質全拿去生產武器了,哪有功夫搞這些,肯定不行了。

    而且蘇聯的工業化也是建集體農莊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透過強制讓一部分人從事農產品生產 讓另一部分人從事工業生產(畢竟打工比種地賺錢),來完成工業化,這也是與西方工業化區別之處,畢竟當時蘇聯根本沒有殖民的機會。

    而蘇聯也在這方面走歪了,一味的讓農民養工人,而不是透過工業化來大量生產拖拉機,農藥化肥,也就是蘇聯的工廠只能生產武器,卻不像中國那樣多樣化生產

  • 3 # 銘蘇先生
    蘇聯時期國家產業政策。

    蘇聯在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在二戰中國家又被打成一片廢墟。這個時候蘇聯一方面需要恢復工業化,另一方面面臨冷戰後的美蘇爭霸,為了更夠將美國比下去,蘇聯將大量的國家資源投入到軍事工業和重工業,搞飛機、核武器、衛星、航天等等。但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有限,在土地上投入少,但是又需要農民提供更多的糧食,於是對農民加大徵收,以農業供養工業,農民辛辛苦苦收穫的成果都被國家徵收了,勞動的積極性自然受影響。要想土地產出多,也需要加大投入,比如開墾荒地、投入農業機械、使用化肥、灌溉設施等。對農業的不重視,是當時糧食產量不能滿足需求的主要原因。

    俄羅斯農業政策的轉變。

    雖然現在俄羅斯依然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但是最近幾年由於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使依靠石油出口賺取外匯的俄羅斯財政壓力驟增。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俄羅斯開始重視農業生產和輕工業,增加耕種面積,提高機械化水平,再加上這幾年風調雨順,糧食連年豐收。

    2017年俄羅斯糧食產量1.34億噸,同比上年增長了11%,全年糧食產量創下了40年來的新高。從2016年糧食產量來看,俄羅斯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印度,居於世界第四位,成為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所以,俄羅斯有那麼多土地,只要國家肯重視農業生產和投入,糧食豐收不成問題。

  • 4 # 萊茵的黃金

    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使西伯利亞廣闊的永久性凍土帶變成了肥沃的耕地。

    前些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變暖使俄羅斯增加了超過40萬平方英里的耕地,這個面積相當於兩個加州。這使得俄羅斯一舉成為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國家之一。再加上西伯利亞地區有非常豐富的水資源,地勢平坦廣袤,非常適合發展現代機械化農業。

    此外,溫度和光照的增加,也使小麥、向日葵等作物的適合種植期延長,產量增加。

    另一個原因,就是2014年烏克蘭危機,西方宣佈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禁止向俄羅斯出口農產品。但俄羅斯反而“因禍得福”,一躍而成為糧食出口大國。俄政府推行了“進口替代”戰略,重點發展農業,具體的措施一是給農民大量資金補貼,使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成本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一半,大大提高了出口競爭力。其他行業的不景氣也使不少俄羅斯人轉而投向農業。二是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機裝置、良種、新型農藥和化肥等,使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

    在中國超市裡,俄羅斯食品越來越多見。比如麵粉、啤酒、葵花籽油、糖果、冰激凌等。特別是俄羅斯麵粉,比較常見的是MAKFA牌。這個公司不僅出產高筋粉和低筋粉,還生產各種義大利麵和麥片等。其中高筋粉的質量完爆國內麵粉,我家經常拿來包餃子,口感非常勁道。做麵包應該也很適合,推薦大家買來試試。

  • 5 # 孫博士侃歷史

    事實上蘇聯一直都是農業大國,在沙皇時期,俄國一直都處於農奴制的社會制度之中,糧食自給自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當蘇聯建立後,特別是斯大林掌權後,整個形勢就發生變化了。

    當時的蘇聯一心想要快速實現工業化,但是蘇聯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外匯,怎麼辦呢?斯大林的方法就是壓榨農民。他們對各個農莊徵收超高的定額,並用出口徵收的糧食換取外匯購買工業裝置。

    這種極端的做法使蘇聯農民陷入了極端困苦的境地之中。加上蘇聯個當局又盲目的驅逐富農、盲目的擴大農莊集體化運動,使蘇聯農業失去了活力。儘管快速實現了工業化,但是蘇聯農業的隱患開始滋生。

    到了赫魯曉夫時期,農業開始受到重視,但是赫魯曉夫又盲目的搞玉米運動,再次抑制了蘇聯農業的健康發展。蘇聯農業依賴進口便開始成為常態了。

    到勃列日涅夫時代及以後,蘇聯經濟瘸腿的問題已經病入膏肓了。農業的荒廢和軍工業的發達行成了對比。而西伯利亞石油資源的陸續發現及油價的長高使蘇聯又出現了經濟的虛假繁榮,但蘇聯卻盲目的以進口糧食來解決農業的問題,不從根本治理。

    但實際上,蘇聯幅員遼闊,只要妥善處理,農業根本不成問題。如今的俄羅斯,已經開始重視農業,自然可以改變過去進口的情況,並且成為出口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正式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是不是膨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