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清說歷史課

    簡單來說就是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座標。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你會發現人類發展的所有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自然找到了成功的秘密。讀到歷史書的一個知識點——蒐集相關知識——經過整理形成每個知識的邏輯——思考每一個知識相互間的關係——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另外,當下碎片化資訊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碎片化思考,導致現在的人浮躁缺乏耐心,但可以透過多讀歷史書來強化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培養耐心。

    看史記可以讓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的沉浮滄桑都歷歷在目,自己彷彿親歷者一樣,在讀史中無形的培養了自己的閱歷和格局,所以才會有讀史使人明智一說。

  • 2 # 南方詩意的天空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史記》是什麼?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具有深遠意義的鴻篇鉅著,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史記》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司馬遷,他生於公元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人),是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學識淵博,一直有志於論著“天下之史文”,但未能如願。20歲時,司馬遷開始漫遊全國各地,沿途他閱覽歷史遺蹟,瞭解社會風土人情,收集民間傳聞軼事,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司馬談去世時,司馬遷接受了父親修史的囑託,修史的決心從此下定。

    父親去世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編著《史記》。天漢三年(前98年)為李陵(李廣的孫子)向漢武帝說情而被捕入獄,並處於宮刑,這是今人都基本瞭解的情況。太始元年(前96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漢武帝時中書,屬於內廷宦官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其主官稱中書令,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由此可見,司馬遷的官職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主任),他忍辱負重,發奮著書(工作職位的便利,也為他著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全力寫作《史記》,終於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這一工作,實現了父子兩代人的心願。

    《史記》記錄了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到漢武帝后期長達 3000年左右的歷史。我們常說,中國的文明史是5000多年,《史記》成書以後的歷史到現在當下,也只有2110年,由此可見,《史記》記載歷史跨度是如何之大,內容是如何宏豐。《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其中《本紀》12篇,記載歷代最高統治者或帝王的政跡;《表》10篇,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8篇,分別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世家》30篇,主要記載貴族王侯的史事;《列傳》70篇,主要是不同型別、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敘述了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中的不少名篇被節選入中學教材,比如《陳涉世家》、《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等。

    瞭解了《史記》的基本情況,再來回答讀《史記》能提高什麼?筆者認為主要能提高以下幾點:

    1、可以熟悉和知曉中國歷史,為未來提供借鑑。《史記》首先是一部史書,對普通人來說,讀《史記》,可以曉事理,知興衰。例如: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史記》記載“禹傷先人父鯀之不成受殺,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意思是說:禹深感自己的父親鯀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於是不辭辛勞、殫精竭慮地從事治水的工作,在外面過了十三年,在這段時間,就是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敢進去看一看。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培養責任心與獻身精神,舍小家而顧大家。又如透過衛懿公養鶴繼而眾叛親離後身死的故事警誡後世之君不要玩物喪志,荒淫奢靡。總之,這樣的事例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對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員來講,筆者認為,讀《史記》,可以知曉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線索,為自己的研究領域提供思路和方向。比如,根據現在的推斷,夏朝的存續時間有四百多年,在《史記》中只有短短的兩千多字加以描述,我們不應怪罪於司馬遷惜墨如金,而是要感謝司馬遷給我們提供了比較清晰的夏朝演變的世序脈絡,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讀《史記》可以提高讀者的文學素養。《史記》之所以被推崇備至,不僅僅在於它是一部史書,更在於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作品。它在很多場合以人物為中心進行文學創作,向讀者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的歷史人物,許多人物描寫活靈活現,彷彿讀者當時就在身旁,比如,寫項羽與叔父項梁在會稽郡見到南巡的秦始皇時,司馬遷寫道: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又比如:(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如石也。

    3、讀《史記》,可以提高讀者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為君上,不人云亦云。由於司馬遷的出生背景、人生歷程的特殊性和殘酷人生命運及古老史官傳統和先秦諸子理性態度的繼承,使《史記》的寫作具有相對獨立和批判的寫作立場。比如對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描寫與評價,“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發問,振聾發聵,並非如後朝官史的賊寇評價。又如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描寫與評價同樣也沒有落入後世史家成王敗寇的窠臼。

    4、讀《史記》,可以提高中華民族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史記》的開篇為《五帝本紀》,記載的第一個人物就是黃帝。按照《史記》的脈絡和線索,古代中國區域內的各族各代,都是黃帝子孫,這種觀點,雖然值得商榷,但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觀,因為大家都是黃帝子孫,那又有什麼理由分裂呢?因此《史記》在後世的不斷流傳對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對維繫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總分的手法描寫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