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77902505679
-
2 # 千年等等待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有的是在門口或屋簷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有的是在門口或屋簷前插柳枝,有的在頭上戴柳圈,還有的地方女子頭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