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米的投資圈
-
2 # 胡兄視野
隨著中國手機市場日趨飽和,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國內手機廠商的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小米就是如此,印度市場成為小米走出增長泥潭的重要利器。
OPPP的海外之路,並非始於今天,而是在2009年已經開始在海外佈局,採取先發展中國家,後發達國家方式,目前在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已經取得很好的成績。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OPPO已佔有越南22%的市場份額。在東南亞,OPPO則佔據17.2%的市場佔有率。這為OPPP位居全球第四的手機品牌,立下汗馬功勞。
如今,OPPP開始大舉進軍歐洲市場,是其海外佈局深化。眾所周知,歐洲作為成熟經濟體,門檻較高,尤其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度,遠遠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所能比擬。
OPPO"一口氣註冊40款機型",其實只是OPPO向英國智慧財產權辦公室提交一份商標申請,包括註冊了多達40款機型的商標。這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
當然商標註冊,不代表OPPO就要推出40款機型,這肯定有一個過程。任何一個新市場的開拓,必定充滿風險和艱難,不會一蹴而就,但一旦真正開啟,將帶來豐厚的收益,尤其歐洲這樣高門檻的市場,除了利潤,更有品牌溢價,當年海爾國際化之路,就是明證!
胡兄,持續創業者,獨立諮詢師,某大型民企戰略投資高階研究員,商業、網際網路觀察者。
關注胡兄頻道,讓您收穫第一手商業邏輯、創業的心得。
-
3 # 全天候科技
根據Canalys釋出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年總出貨量為4.59億部,較2016年下跌4%,這也是中國首次出現智慧手機年總出貨量下滑的情況。其中第四季度下跌最明顯,出貨量為1.13億,同比下跌14%。
可以看出中國產智慧手機市場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滑情況,這與市場日趨飽和有著很大的關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產智慧手機必須拓展海外業務,提高出貨量。
近年來,中國產智慧手機出海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東南亞市場,其中又以印度市場最為典型。根據IDC釋出的資料顯示,2018Q1印度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中國手機品牌是小米,其次是三星、OPPO、vivo、華為。小米佔有率為30.3%,OPPO的佔有率為7.4%,兩者之間相差巨大,OPPO想要短時間內超過小米難度是比較大的。在印度市場不看好的情況,OPPO選擇深耕歐洲市場也是可以理解的。
OPPO此次在歐洲一口氣註冊40餘款機型,可以看出OPPO深耕歐洲市場的決心。從OPPO過去釋出的各款機型來看,OPPO在拍照、閃充等領域深耕多年,並深受使用者的喜愛,幾乎每次都能準確的戳中使用者的痛點。當然歐洲市場與國內市場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如果OPPO能夠準確地把握歐洲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使用偏好等,不斷創新,相信OPPO能夠在歐洲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目前根據GSMArena網站最新發布的排行榜來看,OPPOfindx位列每日前10。
-
4 # 科客
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OPPO的選擇跟華為、小米的步調基本一致,他們都紛紛開始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印度等等市場。不僅是OPPO瘋狂註冊機型,連其主要的競爭對手華為也在歐洲市場瘋狂的註冊機型。如此一來,一場比國內市場更硬的仗要來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卻在歐洲搶注了“R17”、“R19”以及“R21”三個歐盟商標。眾所周知,華為手機本沒有R系列的,而OPPO是一直都有R系列旗艦,最新一款已經是R15。從我們外人來看,這似乎有點火藥的味道。當然,我們並不清楚他們之間的戰略部署,畢竟都是大佬級的手機巨頭。
不過,有意思的是,OPPO後續卻向英國智慧財產權辦公室提交了一份多達40款機型的商標申請,其中的R系列不得不改成了RX系列。雖然OPPO錯失了先機,但看得出來OPPO對於歐洲市場的重視程度,志在必得啊。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5日報道,OPPO官方表示將再次進軍歐洲。近日已經一次性註冊了40款智慧手機型號。此前,在巴黎舉行的釋出會上,一部來自旗艦手機Find X已足以證明OPPO已做好充分準備進軍歐洲市場。但是未來在歐洲市場將會有怎樣的發展呢?你看好OPPO的前景嗎?
回覆列表
OPPO進入歐洲市場,一口氣註冊了40款機型。再聯絡到OPPO的旗艦FIND X在巴黎釋出,充分反映了OPPO進軍歐洲市場的決心。
OPPO此時以如此大的力度開拓歐洲市場,跟其在原有市場增長乏力有關。在國內,華為憑藉強勁的實力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勢頭,逐漸拉大了與跟隨者的差距。小米經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爆發性增長,市場份額已經再次反超OPPO,並且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相對來說,OPPO就遜色不少,16年那種氣貫長虹的勢頭不見了。國外跟國內差不多,華為和小米增長勢頭都非常強勁,小米在印度甚至把三星都攆下了頭把交椅。OPPO在原先比較薄弱的歐洲市場發力,自然是希望東方不亮西方亮,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歐洲作為全球發達地區,手機消費的檔次比國內都高,一直是蘋果三星華為三巨頭激烈競爭的主戰場,小米和OV進入較晚,沒有品牌和服務優勢。但是,小米卻取得了大於999%的令人吃驚的增長,銷量排名也升至第四,這說明了高性價比的競爭策略在歐洲也很有效。OPPO在國內並不以價效比見長,但只是渠道和銷售策略不同,OPPO依靠龐大的體量一樣可以取得價效比優勢。
OPPO這次採取這麼大的力度進軍歐洲,前期的市場調研應該是支援良好的前景的,否則OPPO也不會壓重寶去豪賭,況且小米已經證實了市場存在巨大的機會。因此,大機率來說OPPO會取得不錯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