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王爺

    格指解析,物指事或物,應是指研究事物。

    致是達到,知智兩字古文字義通用,知者智也;有智慧知曉認識之義,也就是對事對物要調查研究,才能知其然而所以然。

    格物致知才能使人明於事理與物性,達到做事順理成章,物品各盡其用。

  • 2 # 君山話史

    “格物致知”是出自《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儒家看來,治國平天下是一個人追求的最大責任與最高目標,而格物致知則是基礎。格物致知包含著科學真理,透過對外在事物的探究,尋找出事物的本質。現在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都可以說是格物致知。不過,對於古代華人來說,所致的“知”,主要是指宇宙真理與人生真理。

    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後,格物致知便成為理學探索“天理”的不二法門。理學是把傳統的儒學哲學化、宗教化,程朱理學引進一個“天理”的概念,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上帝”或“絕對精神”。那麼如何人如何窮究天理呢?

    朱熹說:“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也就是說,我們在“已知之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窮究之,以求“至乎其極”,窮究到極致的地步。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與現代的科學精神一致呢?

    但是,這種“格物致知”的窮理方法論,後來遭到王陽明為首的心學派的反對。因為王陽明去格竹子,格到吐血也沒格出竹子的“理”來,所以他懷疑朱熹的方法論錯了。心學認為程朱理學說倒了,真理不是存在於人之外,而是存在於人之內。因此,最重要的事,不是向外“窮理”,而是向內“明心”。這就是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的一個不同。

    那麼,“格物致知”的方法論是不是錯了呢?並非如此。其實王陽明格竹子,顯然是格錯了。你要格竹子的什麼理呢?如果要格竹子生長過程的理,格竹子生長與土壤、氣侯、病蟲害等的關係,只要透過觀察、記錄、分析、比對等,是可以掌握這些理的。但是王陽明並不是探究自然科學,只是搬個板凳盯著竹子,要格什麼理自己都不清楚,自然格不出個結果。

    我認為,向外“格物致知”與向內“明心”,都是不可偏廢的。我們對宇宙萬物認識得越清楚,對自己也認識得越清楚。同時,我們對內心越清晰,對宇宙也會認識得越清楚,因為直覺的體驗,是向外格物格不出來的。

  • 3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格物的格就是調正的意思。

    那麼物是什麼呢?比如說寫字潦草,固然是字寫得不正,但更重要的是心不正,所以寫得不正。所以要調正心。

    致知,致是達到。到哪裡?不是自身知識,應該是心裡的知:良知。

    致知就是到達內心的良知。

    格物是調正我們的心,致知是到達自己的良知,意思一樣,表達方式不同。

    舉幾個例子來解釋格物致知。

    最近和朋友去健身。他很努力,但肚子瘦不下去。原來回來後他媽做好吃的,雖然教練告訴他不要多吃,但是他就是忍不住。

    他原本吃一碗就夠了,結果又吃了兩碗,所以,格物致知對他來說,就是把他的心裡對於食物的貪慾從兩碗減到一碗。

    比如調好鬧鐘五點鐘起床,結果睡到了七點,這超過的兩個小時,就是我們的懶惰心。要格物致知,就是要把心裡對睡眠的貪心從七點鐘調到五點。

    又比如愛情。三毛說,每一次荷西出去,她都給他的兜裡塞滿了錢。

    三毛說,愛情就像沙子,你越握的緊越往外流。

    在愛情裡也有度,如果你愛到讓對方沒有了自由,覺得窒息,你的愛就過了;如果你愛她,生病時也不關心,過生日一句問候都沒有,這種愛就不夠。

    過與不夠都屬於不正,要進行調正,就是格物。你得問一問自己的良知,你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從愛情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格物跟致知的區別幾乎沒有。致知的同時就是在格物,格物的同時也是在致良知,它都是一體兩面,是同一個東西。

    現在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做不到自律,就是因為心不正。要把心扶正,需要很大的功夫、動力和忍耐力,所以我們說陽明學是一門勇猛精進的學問,是一門實踐哲學,一點不假。

  • 4 # 無止無境

    我們人類的科學家做實驗就是在格物,透過無數次(很多)的實驗得出科研成果就是致知。發明家發明一個東西也要經過無數次(很多)格物致知,才能發明成功一個東西。往大了說我們人類文明就是格物致知的產物。

  • 5 # 三清正一運程管理

    【格物致知】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才能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誠意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從本心出發,體察,探究,實踐,落實。

    因為天理和人慾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就要不斷的減損自己的人慾,來達到聖人無有憂慮無有慾望的境界。這靠的就是每天割除自己的惡的思想,來達到至善的境界(至善不是惡的對立,而是沒有善惡的至善)。

  • 6 # 張加林11

    格:好比用各種經緯線或各種方法方式把事物劃分成各種格子便於探究如何;物:指萬事萬物內在的各種物質精神;致:再經過各種的努力實踐達到明白瞭解各種事物的規律;知:最後得到各種知識本領實行自然大道!

  • 7 # 靜心永恆本好紅塵笑

    物質,和心,是一體一致的,

    是全體和諧的自然。

    心若單一私執逐物,那麼並非科學都真知卓理。

    格物、斷私執物之心,迴心便知我物一體,便知迴歸科學自然真相。

    格物,斷除私貪物質迷信。

    至知,完全知道了自己宇宙人生價值的所在。

    佛家,不被物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西方歐美,上帝,即本心真實宇宙。

    反對私貪,平等和諧的科學人生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得糖尿病,最先要學會的技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