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經扮野

    那是因為老一輩拍戲認真,演技出眾,避免了很多的浪費,說白了觀眾不識貨,就喜歡炒作的看電影,就喜歡拿情懷看電影,而且現在人心浮躁,哪裡有時間去慢慢品味電影,都是泡沫電影看看算了……

  • 2 # 笑談西風論滄海

    這是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老一輩的電影導演也拍出了很多高票房的電影。

    1.《保密局的槍聲》

    1979年,由常彥執導、長春電影製品廠拍攝的電影《保密局的槍聲》在全國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諜戰電影。

    《保密局的槍聲》在票價僅為3角錢的情況下,創造了觀影人數6億人次、票房1.8億的記錄。

    2.《廬山戀》

    1980年,由黃祖模執導的電影《廬山戀》上映時轟動一時,這部電影誕生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吻”。

    該片的女主角張瑜說:“當時影片放映一週左右,票房就達到一個億(電影票兩毛五)。”

    3.《神秘的大佛》

    1981年,由張華勳執導的《神秘的大佛》在全國上映,這部由劉曉慶主演的中國第一部動作片,成本只有十幾萬,票房過億。

    4.《405謀殺案》

    1980年,由沈耀庭執導的《405謀殺案》是中國第一部偵探片,由仲星火等人主演,這部電影上映時轟動一時,票房過億。

    5.《少林寺》

    1982年由張鑫炎執導的武打電影《少林寺》,由著名影星李連杰主演,當時的內地票房為161578014元,創下了票房記錄。

    6.《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

    1983年,由李翰祥執導、劉曉慶主演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創下了票房奇蹟,僅在香港市場就取得了1.5億和1.2億的票房。

    7.《芙蓉鎮》

    1986年,由謝晉執導、劉曉慶和姜文主演的電影《芙蓉鎮》,票房過億。

  • 3 # 橘也君

    不知道你指的老一輩導演,是指哪些人。 中國導演代際劃分——連結https://m.douban.com/note/122696885/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湧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裡、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第三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黃健中、滕文驥。除上述導演外,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張子恩、宋崇、叢連文等都以不同風格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湧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李少紅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第六代導演”:張元,路學長,賈樟柯,王小帥等、張楊 一二三代基本作古。 四代,大多數息導了。

    目前活躍的是,五六代導演和新生代的導演。我想你說的老一代大概指的他們。

    老一代導演都在幹啥?

    他們大部分都在拍文藝片(本來都是文藝片起家的),可以翻翻代表人物作品年表。他們歷經電影的重要變革時期和中國的特殊時期,電影是“第七藝術”(其餘六個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對他們而言,不是說說而已,有一些神聖意味的。

    所以,這些導演中,國外拿獎拿到手軟,國內票房撲到長安街的,比比皆是。

    現在電影市場,電影的崇高地位已經世俗化。觀眾對於娛樂性的需求,也遠遠高於藝術性,說白了,絕大多數觀眾去電影院是圖個樂子,你整個看懂看不懂都是個問題的文藝片,誰來沒事找糟心?

    文藝片,目前票房最好的是馮小剛《芳華》,14.22億,一枝獨秀,別無分店。遑論馮小剛本來就是商業片導演。

    讓原來拍文藝片的五六代導演拍商業片?首先,幹不好也幹不了。現在觀眾口味這麼刁,吳宇森這種商業片大佬都能撲街,別說你一混文藝圈子的。拍的好,機率太小,僥倖成了,要有人說你“叛變”階層。拍的不好,機率真不小,說不定原來文藝片積攢的口碑都要受損,比如目前還活躍在主流的陳凱歌(神作《霸王別姬》那麼硬實,《無極》不還是要被罵的慘,後續幾作也反響一般,至今沒有一部翻身之作,真的是有損英名咯)。綜合考慮,這不是一件經濟的事情,所謂成也文藝,敗也文藝。 而且,拍電影是要錢的,資本哪裡會找他們,風險忒大,無利可圖。找上你了,也不自由,要受束縛,國師張藝謀還不得拍《三槍》。 再者,文藝人士的格調。文藝片導演鄙視商業片導演,也不是新聞。他們不一定放不放的下架子,去幹這個事兒,也是個問題。就算幹了,以他們的性子,本來一商業片,給你硬生生拍成文藝片,也不無可能,資本的錢也不是大水淌來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拍電影是要錢的,資本是逐利的;票房要有的,文藝片也要有的。

  • 4 # 夜琳夢曦1

    第一代導演還有蘇里,王家乙,武兆堤,嚴寄洲。這都是那個時代著名導演。這些電影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劉三姐的上座率高達百分之二百,挪時的電影慄幾分線一張,六十年代農村演場電影五六塊錢,五六百人看。不要光看票房,要看觀影人數。現在一張幾十元,本人認為同比起來比現在電影票房要高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42天是女人重塑期的重要機會,要如何把握可以年輕十歲,緊緻小蠻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