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經典需要導讀,瞭解必要的背景知識,才能進入閱讀狀態。
比如《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內心生活的記錄,很零散,故事性不強,是不太好讀。
《尤利西斯》部頭也很大,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一個都柏林苦悶的小市民1904年某一晝夜之間的瑣碎經歷,也多用意識流手法,構建一種錯亂的時空。
像這樣的作品,的確需要有文學史的知識背景,才能較好地欣賞,一般讀者若缺少相關的文學知識,是很難讀得下去的。
《紅樓夢》讀起來倒比較容易,表面上很平淡,盡是些日常生活描寫,卻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需要有些人生歷練才讀得進去。
我上中學時讀《紅樓夢》,好幾次都是半途而廢。
後來年長一些,才越讀越有味道。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是故事好懂,但時代內容陌生。
我們這一代當年都熟讀過此書,為主人公那種獻身主義的精神所激勵,甚至能背誦其中一些段落,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可是那革命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人都變得很實際,什麼理想、革命也變得遙遠,年輕人就不一定能理解與接受這作品的精神導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二十年前中國知識界曾風靡一時,但這部小說牽涉到當年東歐與蘇聯的歷史,又帶很強的哲理性,年輕讀者若不瞭解背景,也不容易懂。
《百年孤獨》的故事性較強,有魔幻色彩,是比較好讀的,不知為何也名列其中。
《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隱居田園生活,大自然描寫非常美,很多課本和選本都選有其章節,讀不進去可能因為沒有這種寧靜的心境。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其實很吸引人的,記得我上小學時,字還認不太全,也還讀不太懂,就都囫圇吞棗全讀過了。
現今讀者讀不進去,可能是缺乏耐性? 如何解決“讀不下”的問題 所謂經典,都是經過歷史篩選的精神遺留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接觸和學習經典,是接受人類的智慧的最主要途徑。
所以歷來對青少年的教育,都很注重經典的閱讀。
不過由於時代的隔膜,青少年閱讀經典通常都是有困難的,包括在語言形式方面以及內容理解方面的困難,青少年一般都不會天然地喜歡經典,他們對經典的接受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支撐,有時也需要了解經典的文化背景。
比如讀《尤利西斯》,就需要了解歐洲近代文學史,知道何謂意識流;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需要大致瞭解蘇聯的歷史,等等。
所以,經典閱讀最好有導讀,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方法。
另外,青少年讀者選擇經典也最好有導引,避免隨意抓到某個經典就讀,結果讀不下去。
有些經典在文學史文化史上很著名,但對於一般青少年未必適合閱讀。
比如對《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的閱讀就要有一定的文學訓練,否則進入不了狀態。
據我所知,很多中文系研究生也未必讀過這幾部名著。
十部所謂“死活讀不下去”的書,起碼有半數對一般青少年來說都不是“最基本”的讀物,這也難怪大家覺得“死活讀不下”了。
“讀不下”的外部原因 不過剩下另外的半數作品,包括“四大名著”,應當是建議青少年閱讀的基本的經典,卻也被列入“死活讀不下”的行列,這就有點問題了。
除了缺少必要的導讀,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是影響到閱讀興趣的。
一是現在青少年文化接受的途徑多了,他們習慣於看電影電視,或者讀一些流行的讀物,比如漫畫、繪本之類,其中也有根據經典改編的,比如“三國”、“水滸”、“西遊”等,於是習慣看圖看碟,不習慣再來讀原著; 二是現在青少年很多時間都泡在網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連讀部落格都嫌太長,要看微博、微信,心態也浮躁了許多,再也沉不下心來讀書了; 三是多年的應試教育培育了急功近利的心態,閱讀都圍繞著功利(比如考試),家長、老師也不支援讀“閒書”,學生自然也就沒有心情去讀名著了; 四是現實社會日趨平庸,華人有時間打牌打麻將看電視,就是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讀書,整個社會處於讀書空氣最淡薄的時期,誰要是抱著大部頭經典在讀,反而顯得不入時。
當然,對一般青少年讀者來說,閱讀經典不能限於文學作品,基本書目還應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
有些經典需要導讀,瞭解必要的背景知識,才能進入閱讀狀態。
比如《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卷,主要是作者內心生活的記錄,很零散,故事性不強,是不太好讀。
《尤利西斯》部頭也很大,小說以時間為順序,描述一個都柏林苦悶的小市民1904年某一晝夜之間的瑣碎經歷,也多用意識流手法,構建一種錯亂的時空。
像這樣的作品,的確需要有文學史的知識背景,才能較好地欣賞,一般讀者若缺少相關的文學知識,是很難讀得下去的。
《紅樓夢》讀起來倒比較容易,表面上很平淡,盡是些日常生活描寫,卻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需要有些人生歷練才讀得進去。
我上中學時讀《紅樓夢》,好幾次都是半途而廢。
後來年長一些,才越讀越有味道。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是故事好懂,但時代內容陌生。
我們這一代當年都熟讀過此書,為主人公那種獻身主義的精神所激勵,甚至能背誦其中一些段落,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可是那革命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人都變得很實際,什麼理想、革命也變得遙遠,年輕人就不一定能理解與接受這作品的精神導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二十年前中國知識界曾風靡一時,但這部小說牽涉到當年東歐與蘇聯的歷史,又帶很強的哲理性,年輕讀者若不瞭解背景,也不容易懂。
《百年孤獨》的故事性較強,有魔幻色彩,是比較好讀的,不知為何也名列其中。
《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隱居田園生活,大自然描寫非常美,很多課本和選本都選有其章節,讀不進去可能因為沒有這種寧靜的心境。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其實很吸引人的,記得我上小學時,字還認不太全,也還讀不太懂,就都囫圇吞棗全讀過了。
現今讀者讀不進去,可能是缺乏耐性? 如何解決“讀不下”的問題 所謂經典,都是經過歷史篩選的精神遺留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接觸和學習經典,是接受人類的智慧的最主要途徑。
所以歷來對青少年的教育,都很注重經典的閱讀。
不過由於時代的隔膜,青少年閱讀經典通常都是有困難的,包括在語言形式方面以及內容理解方面的困難,青少年一般都不會天然地喜歡經典,他們對經典的接受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支撐,有時也需要了解經典的文化背景。
比如讀《尤利西斯》,就需要了解歐洲近代文學史,知道何謂意識流;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需要大致瞭解蘇聯的歷史,等等。
所以,經典閱讀最好有導讀,掌握某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和閱讀方法。
另外,青少年讀者選擇經典也最好有導引,避免隨意抓到某個經典就讀,結果讀不下去。
有些經典在文學史文化史上很著名,但對於一般青少年未必適合閱讀。
比如對《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的閱讀就要有一定的文學訓練,否則進入不了狀態。
據我所知,很多中文系研究生也未必讀過這幾部名著。
十部所謂“死活讀不下去”的書,起碼有半數對一般青少年來說都不是“最基本”的讀物,這也難怪大家覺得“死活讀不下”了。
“讀不下”的外部原因 不過剩下另外的半數作品,包括“四大名著”,應當是建議青少年閱讀的基本的經典,卻也被列入“死活讀不下”的行列,這就有點問題了。
除了缺少必要的導讀,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是影響到閱讀興趣的。
一是現在青少年文化接受的途徑多了,他們習慣於看電影電視,或者讀一些流行的讀物,比如漫畫、繪本之類,其中也有根據經典改編的,比如“三國”、“水滸”、“西遊”等,於是習慣看圖看碟,不習慣再來讀原著; 二是現在青少年很多時間都泡在網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有的人連讀部落格都嫌太長,要看微博、微信,心態也浮躁了許多,再也沉不下心來讀書了; 三是多年的應試教育培育了急功近利的心態,閱讀都圍繞著功利(比如考試),家長、老師也不支援讀“閒書”,學生自然也就沒有心情去讀名著了; 四是現實社會日趨平庸,華人有時間打牌打麻將看電視,就是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讀書,整個社會處於讀書空氣最淡薄的時期,誰要是抱著大部頭經典在讀,反而顯得不入時。
當然,對一般青少年讀者來說,閱讀經典不能限於文學作品,基本書目還應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社會、自然科學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