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unling8111
-
2 # 大德說健康
糾正一下,發燒只是症狀。是人體免疫系統和病毒或病菌戰鬥的結果。體溫升高到38.5度。病毒的繁殖速度降低一倍。體溫升高到40度,病毒基本都會被殺死。作為小孩來說,發燒一次聰明一次。正確的對待方法應該是休息,不想吃飯可以不吃,喝酵素,喝果汁,多喝水,然後一週之內就會自愈。而吃退燒藥和打點滴的結果只是改善了症狀,最大的壞處是和人體免疫系統對抗,最終導致免疫功能越來越差。日常我們經常看到,體質好的孩子出生一週內就會有發燒現象。還有些體質好的孩子吃了高蛋白的食物或者喝牛奶就會嘔吐發燒。是免疫功能使然。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經常打點滴,就會導致一種現象,地中海貧血,或者叫溶血性貧血。就會把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糟蹋了。所以有句話,叫“子女不學醫是為不孝,父母不學醫是為不慈”。因為不學,導致孩子或者父母被錯誤的治療。此處之醫是指中醫。
-
3 # 散v人
能吃藥就不輸液,這沒有任何問題。輸液的效果比口服效果明顯,這也是事實。
只要是發熱的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缺水症狀,而輸液恰好補充了一定的水分,所以病人總會覺得高熱輸液後效果很明顯。
其次給藥途徑不同,藥物的吸收途徑也不同,口服藥物後,藥物經小腸吸收後→腸繫膜上靜脈→門靜脈→肝→肝靜脈→下腔靜脈然後到達心臟,再透過心臟的血液迴圈到達全身或者需要的作用部位。而絕大多數藥物在經過肝臟的時候會有一次代謝消除,醫學上也叫做“首次消除”。簡單點說就是有一部分藥沒有到達作用部位就已經被肝臟分解代謝了。
而靜脈輸液的藥物是透過靜脈直接到達心臟,然後透過心臟血液迴圈輸送到全身和作用部位。從這兩個迴圈途徑不難看出,靜脈輸液的藥物利用率要高於口服。因為靜脈給藥可以避過肝臟的首次消除效應,這也是某些肝臟降解率很高的藥物只建議靜脈或肌肉給藥,而不允許口服的原因。
速效救心丸,這是名牌產品了。心絞痛發作的時候要求是舌下含服,而不是口服入胃。就是透過口腔粘膜和舍下豐富的血管吸收,以便儘快到達作用部位,而不被肝臟首次消除。
其次就小兒來說,絕大多數的兒童服藥都是很有困難的,因而服用藥物的劑量也就浮動很大了,很多時候服用的劑量達不到治療劑量,進而造成一些不規範用藥,使他更加容易產生耐藥性!
既然輸液有這麼多的好處,那為什麼還不提倡輸液?注意,是不提倡,不是反對。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醫療資源的緊張和一些人還停留在以藥養醫的大處方時代!而三甲醫院關閉門診輸藥更多的考慮應該是醫療資源的整合。既然在三甲門診可以輸藥治療,那相對來說病情應該不是很嚴重,那就去下級醫院治療吧,大家都挺忙的,普通病就別去三甲湊熱鬧了。
口服藥物比靜脈輸液的優點在於安全性更高,服用更加方便。口服用藥透過肝臟的首次消除就會是不良反應降低很大一節,但靜脈輸液的不良反應卻要強烈很多。時間上也比較迅速,甚至有些過敏反應搶救都來不及!而口服藥就算是有不良反應,一般也不是太過於嚴重,也可以得到及時救治。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靜脈輸液需要別人幫忙,也就是需要護士治療,而口服藥自己回家就可以搞定,醫保局又可以省一大筆錢了!
-
4 # 路前的燈
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這是通用的用藥原則。每次小孩發熱我們先吃藥總是沒效果,藥效一過又熱了,難道小孩發熱樓主就只給退燒藥,而不配伍其他的藥嗎?退燒只是解決臨床症狀,消除發熱的原因才是根本。即使醫院輸液如果高燒不退,同樣會用退燒藥,最常見的就是布洛芬混懸液。
引起小孩發熱的原因無非感染、捂熱和食積肺熱,對於感染髮熱當然在退燒的時候還要給予抗感染治療,這時候口服藥的效果會比輸液來的慢些,畢竟輸液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而起作用,比起口服藥他少了消化吸收這個環節,所以它產生的作用快。同時輸液還有一個人們往往忽視的作用就是補水、補充能量(葡萄糖)及平衡鹽(生理鹽水),從而使身體保持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改善抵抗力。而口服藥除了吃藥喝點開水,恐怕很少有人會專注於補水,遇上孩子食慾不振恐怕連基本的能量都無法補充,更不要說平衡鹽溶液了。因此我認為不是口服藥沒效果,而是護理跟不上,只要護理到位,口服藥同樣有效,慢點沒關係,但他是比輸液更安全的用藥途徑。對於食積肺熱引起的發熱則應及時調和脾胃,消食健胃即可,完全用不著輸液。捂熱的解決辦法就是合理穿衣,避免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覺得他冷。
回覆列表
輸液降溫快些,一瓶子的液體進去再尿出來或者汗出來就有降溫作用,打激素降溫也快,並不是疾病好了,一般人認為一不發燒就好了,普通人只從體溫降不降來判斷療效是不對的。降體溫並不難,是個醫生都能給你降下來,只是正規醫院的醫生不會輕易給你用激素。再說,發熱只是疾病的表象,醫生需要解決的是導致發熱的疾病,當然超過38.5的體溫也需要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