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嘗歷史百態
-
2 # 予寶貝
醫者不自醫。
讀古詩就知古人重情,動不動傷春悲秋的,情緒會影響診斷結果,加上古人對醫學很嚴謹,故醫者不自醫。
-
3 # 想想寶貝1225
醫生有三戒:醫不自治,醫不扣門,醫不戲病
醫不自治,就是不給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治病。
病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在診斷過程中容易摻雜許多不必要的顧慮和憂患意識,這樣就會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思維,從而容易導至誤診和誤治。
在“醫不自醫”的理由中,還隱含醫者汲取同行長處的態度和品行。《章太炎全集》中章太炎先生自述:1921年3月,患了黃疸初愈之後的章先生,又病於宿食,他自己用平胃散,但食後每日下午發熱不已。他自知這是陽明少陽病的表現,就將小柴胡去黃芩易芍藥來服用,可連服四五劑都不應,又加芒硝下之亦不解。無奈,求治於錢塘名醫仲右長來治,仲醫生把脈問疾,又看了章先生所用之後雲:“此病挾熱,診脈得陽微結,何乃去黃芩加芍藥,此小誤也!”於是,將原方去芍藥還黃芩,稍減生薑用量讓其服,只兩劑藥下,即汗出神清。太炎先生大為折服,嘆曰:“增損一味,神效如此!”
所謂醫不自醫,人不渡己都有一定的道理
-
4 # 烽居士
古代醫生為什麼不給家裡人看病呢,這個在古代早就有了“病不治己,旁觀者清”的說法。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做為一名醫生在給自己或者家人看病時,做不到心無雜念,在處理複雜病情時難免會有顧慮。中醫看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而做這些診斷的時候必須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判斷病情會比較準確。
關心則亂,在身邊人生病需要醫治時,我們如果貿然醫治,如果是小病問題還不大,如果發現病情很重,我們的心裡難免會擔心著急誤診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另外一點是診斷出結果後不敢用藥,怕藥量過重或者過輕影響病情,不能向別的醫生那樣用藥果斷,怕病人身體受不住重要,從而影響治療讓病情加重。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醫生為什麼不給家裡人看病的原因了。
-
5 # 智慧網校平臺
醫生看病要有平常心,不能被其他的影響心情,影響對病症的判斷。
給自己家裡人看病,都會有情感在裡面。
比如,小孩骨折了,自己如果是醫生肯定下不去手按著。孩子哭的悽慘的,自己不忍心。但是這是看病固定骨折的必然過程
只有找別的醫生看了。
其他的病,找別的醫生看也是這個道理!
-
6 # 梅里一了
謝邀,此話不盡然,醫聖張仲景在其《傷寒論序》中,就談到學醫的目的:"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這其中的"親"不僅是家裡人,而且是長輩。李時珍自幼多病,幸虧其父懂醫,精心調護,得以保全,其後發憤學醫,不僅寫出《本草綱目》的曠世之作,而且孱弱之軀在古時也算是頤養天年。因此,古時,醫生家裡人病了,自已不看,並沒有一定之規。至於"病不治己"的說法,主要有三方面的考慮。一是顧慮,急病,重病需下猛藥,面對親人醫生有所顧忌,下不了手,導致貽誤病情。二是避嫌,說此話的葉天士是治溫病的高手,而溫病屬發熱時疫,病情兇險,變化多端,親情相牽,內心惶恐,如何醫得了病。葉氏母親患發熱症,自己屢醫無效,請來一無名醫者,於原方中加一味黃連即藥到病除,方有"病不醫己”的感慨。三是不自信。無論是醫者,還是家人,長相廝守,眼裡不只是醫患關係,這很容易導致彼此間的不自信,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醫生一般不願主動為家人治病,除非不得己。
-
7 # 雪夜彎弓
這個和自身的心理素質有關。中醫診斷全憑方寸之心,若是至親骨肉突然生病,勢必憂恐交至,方寸大亂,何暇靜心施診。我們知道,無論多高明的中醫,其辨證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對病機認識的盲點,而這個盲點搞不好就是某些複雜病證的真正病機。既然是至親骨肉生病,自然不容任何出錯,所以有條件的醫生可能會另求外援,最起碼也多個參考。
有人笑話中醫不治己病,說是不敢吃自己的藥,我想這不大可能。一般的醫生都是愛惜自己聲譽的,寧願對自己三劑藥不見效,也不願對別人一劑藥不見效。所以給別人開藥都很慎重,而自己吃藥卻很隨意。
筆者治病即是如此。有一次筆者大便下血,兩三天了才懶洋洋的給自己煎了幾味藥,還是家裡隨便搜的,居然也見效。還有一次大便下血,乾脆吞點三七粉,仍然見效。因為醫生本身也會生病,而正好可以試藥,所以也不刻意組方。我想這就叫走火入魔吧。
-
8 # SL雙龍
因為中醫講究醫不自治這是神醫扁鵲留下的一個心得,被醫生當成祖訓。
因為當醫生自己和家人生病的時候,萬一給自己家人診出什麼不好的東西,心裡更加鬱悶,從而影響客觀的分析和診斷思維,從而容易導致誤診和誤治。
這也和現在的法官遇到自己親人的案件的時候會迴避一下,往往處理這樣的事情會不覺的失去公允。
回覆列表
看過《大宅門》電視劇的都知道,其中有這麼一個情節:二奶奶被氣病了,家裡那麼多大夫,卻偏偏要找一個外人給他看病。很多人在這裡很是不解。難道有什麼講究?
病不治己,旁觀者清——葉天士這句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而對於大宅門電視劇裡面的,傳統封建家族,更是會遵從,自然,這句話不僅僅是迷信,我們也可以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詮釋!
因為古代的中醫看病,主要的手段就是望聞問切,如果是自家人給自家人看病,就避免不了緊張,或者疑慮的情緒,從而對病情的判斷出現差錯。
中醫忌諱心急,一定要心平氣和的去進行觀察,才能憑藉多年的經驗,對症下藥,而一旦涉及到與自身相關的人,就會出現差錯。古人為了更好的對親人負責,一般都不會自己進行醫治。
其實這個對西醫也一樣能佔住腳,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病情分類越來越細,哪怕就是普通的感染,都涉及到很多東西,比如有各種不同的感染病菌,感染又有不同的階段,什麼病菌該怎麼用藥、什麼階段該用什麼藥等等
畢竟自己不是萬能的,一般還是會讓家人去大醫院進行全面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