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一般來說,劉氏子孫,都以漢室為榮。歷史上但凡姓劉的當皇帝,都把自己的國號定為漢,不論是匈奴人出身的劉淵建立的漢,還是沙陀人出身劉知遠建立的五代後漢,以及河南人劉隱在廣東開創的南漢。唯有一個例外,那便是劉裕的南朝宋。
是劉裕與兩漢皇族的關係太遠麼?劉備當年自稱是中山景王之後,劉裕就扯不上一個漢朝王爺當祖宗嗎?實際上是有的,那就是西漢初期的楚王劉交(劉邦的異母弟,據說是劉家最有知識的一人)。今天中國姓劉的人,百分之二三十都是劉交的後裔。
所以劉裕如果打著漢朝宗室之後的血脈重建漢朝,絕對不會比劉備遜色,甚至可以與當年的劉秀相比擬。
然而劉裕思慮再三,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選用了宋作為自己的新朝國號。
為何如此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劉裕此前的爵位,就是以宋為號的。就好像當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後代曹丕建立的新王朝就以魏為名。而東晉給劉裕的封爵,也是以宋公。
但這個原因,其實不能算是真正的原因。因封爵之際,其實已經是劉裕大權在握了,爵位以何為號 ,說到底也是他自己說了算的。
那麼,為什麼不是漢呢?
因為漢地,也就是漢中,雖然此時也是南朝的領土,但太過偏遠,如果劉裕被封到那裡去,就造成難以掌控中央朝政的困局。而宋,就在當時的南朝統治中心建康附近。
當然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決定性的因素,在於418年劉裕決定封爵國號,也就是叫漢公還是宋公之際,北方最大的敵對勢力,是北魏。
這就尷尬了,大家都知道,當年是魏取代了東漢,就連蜀漢也是被魏所滅,魏簡直可以說是漢的剋星。如果劉裕此時也以漢為號,那麼是不是就預示著將被北方的魏所剋制呢?
正是這個最關鍵因素,決定了劉裕以宋為自己的朝代稱號。
但老實說,這個選擇並不好,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被暴打的魚腩國家,劉裕此後的趙匡胤那個宋也境遇不佳,所以歷史上以宋為名的朝代,都不咋的。
-
3 # 2019年了還在用蘋果4
劉秀劉備把國號叫漢是因為離著“上一個”漢時間很短,一來自己是漢室宗親叫漢更合理 而來叫漢也可以籠絡人心。劉欲建宋的時候離漢都200多年了,中間經歷了三國東西晉,百姓對漢的感覺早就沒了,沒必要為了個情懷把國號叫漢
-
4 # 錢多多讀文史
漢朝國運四百零七年,是中華歷史上大一統的顯赫時代,後人無不以“漢”自傲。作為楚王劉交二十二世孫的劉裕,代晉自立後,為何不以“漢”稱之,反而建國號為“宋”呢?
這裡估摸著有兩個原因。
一是流行於漢末三國時的“圖讖”說。彼時流傳有“代漢者,當塗高也”。據解析,說是漢必為魏所代。
此話看似無稽,但曹魏取東漢而代之,又滅劉備之蜀漢,莫不讓有心人掂量。再有,劉裕稱帝前,北方鮮卑人又建立了個“魏”政權。這一切可能都會讓劉裕有所顧慮。
其二,自立門戶,自豎旗號的需要。劉裕出身貧寒,祖上榮光只在傳說裡。經過自身幾番拼博,終以十郡得封宋公,受九錫。他又不是受蔭庇的官二代,完全可以自立門戶了。再者,匈奴貴族劉淵此前也建了個“漢”政權,劉裕就不必再與之重了。
-
5 # 楚邾
劉裕,漢室後裔,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第二十一世孫,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晉時南遷依據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晉末,劉裕依靠軍功控制朝政,先封宋公、次年封宋王,再次年接受晉禪位,建國號宋。
劉裕以宋為國號,其一是效仿曹氏代漢建立魏朝、司馬氏代魏建立晉朝,國號與爵名一致,司馬氏是由晉公到晉王再到建立晉朝,國名與封號一致,即表示承接,也寓意著以後要創立某國,甚至連建國形式都一樣,都以禪讓的形式;
再者,“宋”的國號也與劉裕的老家有關,“劉氏世居彭城,彭城於春秋之時宋土也,故帝之始建國號曰宋”,宋國本為周封殷商後裔之地,商朝滅亡後,周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承商後,封國為宋,戰國初曾遷都於彭城,即劉裕的老家。
-
6 # 一點點歷史
雖然諸多史籍都記載了劉裕是劉交的二十二世孫,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弟,就說明劉裕是漢皇室的遠枝,而且已經非常遠了。
通常情況下攀附前朝國號有兩個原因。
一、由於自身實力不足,希望借前朝國號增強號召力。
二、確定自己的正統地位,也就是合法性。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其建立者李存勖雖然也姓李,但卻是少數民族被賜李姓,之所以沿用唐為國號,就是為了證明其大唐的延續。
我們在看看劉裕為什麼不沿用大漢國號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劉裕稱帝時,漢朝已經滅亡200年,期間經歷了三國,兩晉,時間太長,漢的影響力已經非常有限。
2、劉裕自身實力強,戰功卓著,平定桓玄之亂,收復淮北,攻滅南燕,後秦,降服仇池讓他在朝中得以獨攬大權,稱帝並不需要攀附漢室謀求更多支援。
3、劉裕稱帝前爵位是宋王,歷史上以封地為國號是最常見的做法,所以劉裕建宋表示自己獨立開創一番霸業。
4、若以漢為國號,難免會有一些漢室宗親前來趨炎附勢,正牌也好,假冒也罷,總之非常麻煩。
綜合以上這些原因,劉裕完全沒有理由將滅亡了二百年的漢室再翻出來。
最後補充一個問題,如果劉裕不死而伐北魏,你們覺得有多少勝算。
-
7 # 泊圖泊途
借用前人國號的舉兩例著名的,一個就是西晉滅亡後的匈奴漢政權,後改國號為趙, 二就是後金改名為清。
為何用前人國號筆者給出下面的推測,用此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加大號召力,平復民族矛盾。
這三點很好理解,都是方便他們立足的口號,等到時機成熟,羽翼豐滿,就把國號改了。像劉淵的匈奴漢到趙國號的轉變,加上先遵從劉邦、劉秀、劉備到冒頓單于的轉變都可以說明問題。
劉裕的祖先據說是漢高祖之弟劉交的後代,即使出身沒問題,那他離劉邦隨著世代的延續也越來越遠,如果說他是劉邦的後代還好,可惜不是。
同樣類似的還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南梁,開國皇帝蕭衍的父親是南齊高帝的族弟,與劉裕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改名原因之一也是遠支。
還有他們已經不需要用前代的國號來維持自己的合法性,他們的實力太大已經不需要“合法”了。
他們還喜歡做第一而不是之一,所以幹嘛用之前的國號呢?
-
8 # 妖鬼錄
照這樣說,李淵也不應該建立“唐”,因為唐國在西周時期就被滅了,還不如宋。
1、劉裕為什麼以宋為國號?很多人都能想到,劉裕在東晉的時候被封為“宋公”“宋王”,以十郡建宋國,所以篡晉之後建立宋,是以示自己繼承晉朝正統的的名義。
問題來了,劉裕為什麼被封為宋公、宋王,而不是其他什麼齊楚燕韓趙魏秦王?
高祖武皇帝諱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縣綏輿里人,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後也。根據劉裕的戶籍所在地,春秋時期是屬於宋國,所以,劉裕的封號便是“宋”,這跟春秋時期的宋的強弱沒有關係。
2、劉裕為什麼不恢復漢朝?第一,劉裕跟劉邦的漢朝有多親的關係?恐怕還沒有匈奴人劉淵跟漢朝更親,就算真的追溯祖輩,他也應該是建“楚”,而不是漢;
第二,漢朝這個時候都已經滅亡200多年了,在民間也沒有那麼大的聲望,甚至還不如魏,所以劉裕不用打出漢的名義來拉攏什麼遺老遺少。
而且劉裕北伐早已獲得巨大的聲望功勳,不需要在利用漢什麼的去增加自身的威勢。
第三,曹魏代漢,漢的氣數已盡,不吉利;匈奴劉淵建立漢,但是因為是胡人兼之對漢人的殺戮,名聲也不好,所以劉裕沒必要去摻和這灘渾水。
而用宋做國號,合情合理,還是晉朝所封,代表著正朔所在,為何棄之不用呢?
-
9 # 老王講事情
元興十六年(417年)劉裕攻克長安,滅後秦,受封為宋王,受九錫。 所以登基後國號為宋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曹操家封魏王定國號為魏,司馬懿家封晉王定國號為晉,都是這樣,這樣回答最簡單明瞭。下面我大體詳細介紹一下吧
而劉裕乃西漢宗室--楚王劉交之後,劉交雖是漢宗室旁支,卻於宗室最長。故而,楚王劉交這一支脈一直充任漢朝宗正(掌管皇室親屬)一職,地位超然。但為何劉裕卻沒有恢復“漢”之國號呢?
其一,受漢末三國時期的讖言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圖讖之說非常盛行,而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說法。信服度最高的解釋是“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即是指“魏”當代“漢”。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定國號為“魏”。雖劉備亦於次年在成都稱帝,仍使用“漢”之國號,但蜀漢政權最終還是於263年被曹魏所滅。
其二,漢亡國已久,政治影響力已微乎其微。劉裕代晉自立時,已經是公元420年,距漢朝滅亡也有兩百年,歷經魏、晉兩朝,“漢”的政治影響力在當時已微乎其微,已無必要再抗起“漢”的旗幟。而採用新的國號,有朝政煥新的感覺。
三國時期的歷史,雖早已過去。但北方的鮮卑人卻於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而劉裕再使用“漢”之國號,則會在“圖讖之說”上處於被動,於國不詳。故而,劉裕沒有以“漢”為國號。
回覆列表
劉裕與劉備,雖都雲乃漢宗室之後,卻都出身貧寒,而建一方之帝業。然而,不同的是,劉備所建之帝業,雖襲用“漢”之國號,標榜自己才是正統。卻長期不被後世官方認可,而被認定為地方割據政權,並被稱作為“蜀”。劉裕所建之帝業,並沒有襲用“漢”之國號,而是定國號為“宋”,卻被後世認可為正統。
兩漢享國四百餘年,國祚綿長,文化昌明、武功強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盛世朝代,也是中國的主體民族融合形成的朝代。後世的朝代與割據政權,稍能跟漢朝攀上點關係的,莫不想以“漢”為國號。如匈奴貴族劉淵,建國號為“漢”;沙陀族劉知遠,亦建國號為漢;割據嶺南的劉龑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等等。
而劉裕乃西漢宗室--楚王劉交之後,劉交雖是漢宗室旁支,卻於宗室最長。故而,楚王劉交這一支脈一直充任漢朝宗正(掌管皇室親屬)一職,地位超然。但為何劉裕卻沒有恢復“漢”之國號呢?
其一,漢亡國已久,政治影響力已微乎其微。劉裕代晉自立時,已經是公元420年,距漢朝滅亡也有兩百年,歷經魏、晉兩朝,“漢”的政治影響力在當時已微乎其微,已無必要再抗起“漢”的旗幟。而採用新的國號,有朝政煥新的感覺。
其二,受漢末三國時期的讖言的影響。漢末三國時期,圖讖之說非常盛行,而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說法。信服度最高的解釋是“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即是指“魏”當代“漢”。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定國號為“魏”。雖劉備亦於次年在成都稱帝,仍使用“漢”之國號,但蜀漢政權最終還是於263年被曹魏所滅。
三國時期的歷史,雖早已過去。但北方的鮮卑人卻於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而劉裕再使用“漢”之國號,則會在“圖讖之說”上處於被動,於國不詳。故而,劉裕沒有以“漢”為國號。
參考史籍:《晉書》、《三國志》、《宋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