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學說

    總怕家裡會出事? 這是對失去的恐懼!

    那麼我們當初為什麼會害怕失去呢?這就要從人的本性來講了。索取與生存,是人的第一本性,這就決定了自私是人的一種本性,無私就變成我們推崇的精神。自私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希望得到”將是我們的願望與趨向,失去本身就是與人的願望背離,所以我們害怕失去,越是重要,越是害怕。

    患得患失是陷入恐懼的根源

    走出患得患失的陰影,悅納生活賦予的一切得到便會高興,失去便會傷心,患得患失常常讓我們陷入恐懼的深淵。等我們幡然醒悟之時,會發現我們已再經不起失去的打擊。不要試圖把失去的理想化,忘記那些該忘記的,你才能從患得患失的陰影中走出來,從而悅納生活賦予的一切。

    對死亡的恐懼不如說是對失去生命的恐懼。因為我們曾經擁有的生命即將失去,而我們在這個生命中曾擁有的一切也將會消失殆盡,這才是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原因。

    那麼,對失去的恐懼如何才能消失呢?假如你年輕時曾不可救藥地愛上一個女生,並把她看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與珍惜的人。然而你卻時刻感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怕失去她,這就是對失去的一種恐懼。然而,幾年後,她果然離開了你,奇怪的是,當你真正失去她以後,以前那種恐懼反而消失了。再如一個重病的親人,我們害怕失去他,但是當他真的去了之後,我們就不需要害怕了,也許剩下的會是哀痛,但絕不會是恐懼。

    患得患失是恐懼的根源,因此,克服恐懼的方法其實就會變得很簡單,那就是變“失去” 為“擁有”。失去的東西越多,得到的東西也就越多。比如,失去親人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失去成功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失去其實並不是失去實實在在的東西,比如失戀,失去愛情;比如絕交,是失去友情;比如誤會,是失去理解……很多人失戀過後就要死要活,愛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高於一切,這些東西全是賦予過多感性的結果。不如站到客觀的角度來想問題,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把想象的東西拿回來,那麼,失去將不再會是失去。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覺得擁有對方簡直太好了,但當愛已經沒有了的時候,就會覺得其實對方也不過如此。這就是為什麼當恐懼失去的東西失去後,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的原因。你以為失去了很多,只是因為你“以為”這樣,僅此而已。

    對失去的恐懼,來源於把失去的東西理想化。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當別人擁有某種東西而自己沒有的時候,就會產生羨慕甚至是嫉妒之情。人生在世,總免不了和別人作比較,一般不能忍受自己的缺失。別人擁有時,總是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並且只有當自己和周圍現有的水平一致時,心理才會覺得平衡。如果別人有的,自己沒有,就會表現出失落的情緒,即使自己在其他方面比別人優秀,也始終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抱怨和遺憾。長期下去,總是執著於把失去的東西理想化,結果就容易造成我們心態失衡,最後因恐懼失去而總是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種種顧慮。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平衡這種恐懼心理呢?

    1.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人們之所以對那些失去的和得不到的東西戀戀不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的好奇心理,總覺得那些才是最珍貴的東西。以為沒有得到或輕易失去,所以就沒有辦法看到事物的本身,而對於不瞭解的事物又會充滿好奇。

    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是想對陌生的事物一探究竟,於是便對與自己有些距離的東西充滿遐想,從而將它們最大限度地理想化,並且充滿無限憧憬,想要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在這樣一種情境下,如果仍然無法得到,或得到了還沒有好好珍惜就再次失去,就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倍感痛苦,於是耿耿於懷、念念不忘。

    其實,這種好奇心理很容易滿足:客觀理解和感受一下你得不到或失去的東西,看它們對於你是否真的那麼適合,看你得到後是否真的會感到那樣滿足。如果你能客觀公正地去評價它,那麼你就會發現,那件你渴望已久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那麼美好。

    2.感受一下自己所擁有的

    人們常說“身在福中不知福”,這個道理其實等同於“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有時候,人們會沉湎於對別人的豔羨中,從而難以感受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同樣美好。這使得當局者的我們對於自己的幸福總是習以為常,難以體會,比如我們比別人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比如我們父母雙全,可以盡享天倫之樂。

    我們之所以忽略自己的幸福,就是因為我們正處於這種幸福之中。而當我們一心關注別人外在的一些優勢時,殊不知,對方也正在羨慕著你所擁有的幸福。這樣想來,我們對於那些失去的就沒有什麼可緬懷的,如此就更不用心生芥蒂,甚至患得患失了。

    永遠不要把失去的理想化,否則你將永遠無法從失去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在今後的日子裡,你也便會因為曾經失去過而害怕再次失去,從而畏首畏尾,難以釋懷。

    忘記該忘記的,接受該接受的

    忘記該忘記的,記住該記住的,這才是你克服對失去的恐懼的最好辦法。真正演戲的人可以拒絕當配角,甚至可以從此退出那個圈子,但是在人生的舞臺上,我們要退出去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只能面對。既使我們被迫下臺,或由主角變成了配角,你也不必悲嘆時運不濟,更無需感到恐懼。

    我們要做的就是心平氣和地接受,以此向人證明你是個能勝任主角的人。總而言之,人生的機遇變化多端,難以預料、起伏難免,逃都逃不掉,如果你總是患得患失的話,終究會被淘汰出局,再也沒有辦法再登舞臺。既然逃不掉,就不如大膽接受,這正是面對人生的一種能屈能伸的彈性,而這種彈性,不但會為你的人生找到安頓,也會為你尋得再度綻放光芒的機會。

  • 2 # 稻香806

    心平則事易順,心亂則禍易生。

    該來的防不住,該失的留不成,

    想做的就去做,空憂慮有何用?

    憂傷多會傷身,抑陰氣陽才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作品集“趕流行”能拿高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