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所謂文人是指在文學及藝術上有造詣,且留有具影響力之作品傳世者。
其二,所謂政治能力,不單純以入仕後的官位高低論,而看著從政經歷及貢獻。
第一名:曹操(155-220年)詩文開建安風骨之濫觴,書法也是一絕,說其是文人,無人不服。而且,政治上廣納人才,於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平定戰亂,安定北方,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史稱魏武帝。可謂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全的偉人。
謝安
第二名:謝安(320-385年),生逢亂世,本想一心隱居在家寫詩著書,書法可與同時代的書聖王羲之媲美,書法傳世作品《六月貼》《告陶淵明貼》造詣頗高,《全三國兩晉南北朝詩》收其詩10餘首,清新脫俗,承建安遺風,與同時代的玄言詩迥異。謝家後代還出了謝道韞、謝眺、謝靈運這等天才詩人。謝安是四十歲出頭才入仕途,擔任大將軍桓溫的軍中司馬,屢次為桓溫出奇謀獲勝。在淝水之戰中作為坐鎮後方總指揮氣定神閒、指揮若定,大敗苻堅,讓東晉國運得以延續。後來,又挫敗桓溫謀反的陰謀,不愧是東晉朝廷的頂樑柱,有挽大廈之將傾的宰輔之才。
劉基
第三名:劉基(1311-1375年)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於散文、詩、詞、寓言皆善,均有名篇傳世。政治上作為主要表現在輔佐朱元璋統一天下,參與明初國策的制定,編訂《大明律》。由於明朝開國不久就去世,致使其功業與漢唐時期的賢相有差距。
王安石
第四名:王安石(1021-1086年)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詩詞也有很高成就,文學綜合水平也屬一流。在政治上,其是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主持變法。儘管對於王安石變法成敗得失的評價至今還存在分歧,但是從變法主張及措施中,可見其對宋朝當時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的分析,頗具政治遠見,只是執行力差了一些。
第五名:屈原(公元前340-278年),其開創的楚辭體詩歌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是大文人無疑。在政治上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第二人。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屈原在歷史上也被以改革家相稱,但與王安石相比,這哥們的政治主張有些脫離實際,且很大程度上僅限於喊口號,缺乏推進措施。比如,我們都知道在秦楚兩國的外交鬥爭中,楚懷王被秦王騙會談遭扣留,最後客死異鄉。屈原是提出反對意見,但是隻反對楚懷王不要赴約,卻不談如何解決問題。楚懷王懾於秦國的淫威只得赴約。屈原就不能像同時代的燭之武、藺相如一樣,代君出使,挫敗地方陰謀。說到底,還是缺乏膽識和韜略。
范仲淹
第六名:范仲淹(989-1052年)其散文、詩歌和詞,在名家輩出的宋代文壇都佔有一席之地,《岳陽樓記》為名垂後世,是個傑出的文人。歷任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每任上均有突出的作為和實績。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在平定宋初邊亂和革新內政方面,都做出過貢獻。
韓愈
第七名:韓愈(768-824年)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詩歌於唐詩中亦獨具一格,其詩並稱為“韓詩”,是一個文學綜合水平一流的大文人。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晚年以吏部侍郎(相當於今天中組部兼人事部副部長)至仕。韓愈在政治上的作為主要表現在,一是發起古文革新運動,以“文以載道”之主張滌清文壇歪風,加強統治者對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是把文學與治國相結合的首倡者。二是曾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三是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體現出其政治覺悟。
辛棄疾
第八名:辛棄疾(1140-1207)與蘇軾齊名的豪放詞派領袖,是傑出文人無疑。早年加入義軍,參與抗金斗爭。46歲出仕,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官階相當於今天的正廳到副部級。主政地方時,有安定黎明,造福一方百姓之功,主張抗金,並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
其一,所謂文人是指在文學及藝術上有造詣,且留有具影響力之作品傳世者。
其二,所謂政治能力,不單純以入仕後的官位高低論,而看著從政經歷及貢獻。
第一名:曹操(155-220年)詩文開建安風骨之濫觴,書法也是一絕,說其是文人,無人不服。而且,政治上廣納人才,於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平定戰亂,安定北方,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史稱魏武帝。可謂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全的偉人。
謝安
第二名:謝安(320-385年),生逢亂世,本想一心隱居在家寫詩著書,書法可與同時代的書聖王羲之媲美,書法傳世作品《六月貼》《告陶淵明貼》造詣頗高,《全三國兩晉南北朝詩》收其詩10餘首,清新脫俗,承建安遺風,與同時代的玄言詩迥異。謝家後代還出了謝道韞、謝眺、謝靈運這等天才詩人。謝安是四十歲出頭才入仕途,擔任大將軍桓溫的軍中司馬,屢次為桓溫出奇謀獲勝。在淝水之戰中作為坐鎮後方總指揮氣定神閒、指揮若定,大敗苻堅,讓東晉國運得以延續。後來,又挫敗桓溫謀反的陰謀,不愧是東晉朝廷的頂樑柱,有挽大廈之將傾的宰輔之才。
劉基
第三名:劉基(1311-1375年)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於散文、詩、詞、寓言皆善,均有名篇傳世。政治上作為主要表現在輔佐朱元璋統一天下,參與明初國策的制定,編訂《大明律》。由於明朝開國不久就去世,致使其功業與漢唐時期的賢相有差距。
王安石
第四名:王安石(1021-1086年)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詩詞也有很高成就,文學綜合水平也屬一流。在政治上,其是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主持變法。儘管對於王安石變法成敗得失的評價至今還存在分歧,但是從變法主張及措施中,可見其對宋朝當時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的分析,頗具政治遠見,只是執行力差了一些。
第五名:屈原(公元前340-278年),其開創的楚辭體詩歌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是大文人無疑。在政治上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第二人。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屈原在歷史上也被以改革家相稱,但與王安石相比,這哥們的政治主張有些脫離實際,且很大程度上僅限於喊口號,缺乏推進措施。比如,我們都知道在秦楚兩國的外交鬥爭中,楚懷王被秦王騙會談遭扣留,最後客死異鄉。屈原是提出反對意見,但是隻反對楚懷王不要赴約,卻不談如何解決問題。楚懷王懾於秦國的淫威只得赴約。屈原就不能像同時代的燭之武、藺相如一樣,代君出使,挫敗地方陰謀。說到底,還是缺乏膽識和韜略。
范仲淹
第六名:范仲淹(989-1052年)其散文、詩歌和詞,在名家輩出的宋代文壇都佔有一席之地,《岳陽樓記》為名垂後世,是個傑出的文人。歷任陳州通判、蘇州知州、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每任上均有突出的作為和實績。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在平定宋初邊亂和革新內政方面,都做出過貢獻。
韓愈
第七名:韓愈(768-824年)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詩歌於唐詩中亦獨具一格,其詩並稱為“韓詩”,是一個文學綜合水平一流的大文人。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晚年以吏部侍郎(相當於今天中組部兼人事部副部長)至仕。韓愈在政治上的作為主要表現在,一是發起古文革新運動,以“文以載道”之主張滌清文壇歪風,加強統治者對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是把文學與治國相結合的首倡者。二是曾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三是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體現出其政治覺悟。
辛棄疾
第八名:辛棄疾(1140-1207)與蘇軾齊名的豪放詞派領袖,是傑出文人無疑。早年加入義軍,參與抗金斗爭。46歲出仕,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官階相當於今天的正廳到副部級。主政地方時,有安定黎明,造福一方百姓之功,主張抗金,並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