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磊談電影
-
2 # 迷影生活
在我的觀影記憶中,能被稱為佳作的電影不在少數,而其中予人深刻印象與反思的也比比皆是。
但在這短暫的十餘年,從未有一部電影,像《死亡詩社》一般,如此地打動人心,如此讓人難以忘懷。
死亡詩社的故事簡單而又足夠深刻,當基丁的自由、詩意和理想與威爾頓預科學院的四大支柱---傳統、紀律、榮譽和卓越,相互碰撞時,所帶來的戲劇衝突鮮明而充滿張力。
在前半段內,電影帶有明顯的喜劇風格,音樂上較為輕鬆,鏡頭運動感較強,以表現基丁的到來為死氣沉沉的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從中段開始,隨著劇情推進,故事內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斷增強,從單純的不同教學理念間的衝突上升到了學生實際行動與體制內“規則“、“紀律”之間的衝突,而這種衝突的宏觀表現,是死亡詩社與校方;在微觀上則體現為尼爾與其父母之間的衝突。
這兩者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深層次矛盾,那就是以基丁和學生們為代表的理想主義與權威、傳統所代表的現實主義之間的衝突。
順帶一提,因為衝突發生的背景在學校,這令國內觀眾十分容易對電影角色產生強烈的共情感---畢竟大部分觀影者都曾經長期浸淫在中國的應試製度中。
以尼爾參演戲劇作為轉折點,在戲劇矛盾徹底爆發的同時故事走向猛然一轉,尼爾的死讓故事的情緒流由喜轉悲,同時因為故事走向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期,這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強的戲劇震撼。
當然,雖然故事轉折較大,但得益於較長時間的鋪墊和不同角度多層次對於主角性格的描述,尼爾行為的背後有足夠強大的驅動力,確實也處於情理之中。
故事的主題同樣是鮮明的,用《瓦爾登湖》中的句子去表述它最為合適:“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未活過。”
威爾頓學院就像是一個高效有序的工廠,它透過一絲不苟的體制執行將學生培養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而這種權威的要求命令卻犧牲了學生們在這個年紀最為重要的創造力和“詩性”。
何為詩性?當人尚在十七八歲時,他們作為自然層面上的人尚未被外界環境擠壓變形,而他們身上作為社會層面上的人的部分又尚未完全成型,這就意味著此時的人對外界具有最大程度的好奇心與最強的感受力,他們尚未定型的思想就像是一團溼潤的陶土,能對所有美好而理想的事物給予最大程度的反饋,這種根植於人知性中的特質,便是我們所談論的詩性,而絕非刻奇者的裝模作樣與故作新奇。
而基丁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了在體制的強壓下重新喚醒學生們心中的詩性與自由---這也是理想主義中所有人都有權享有的事物。
然而體制是穩固而不可動搖的,體制的支持者是固執保守的,在四大支柱所支撐的冠冕堂皇的教育殿堂下,他們絕不容許異己思想的萌芽,對於諾蘭校長是如此,對於尼爾的父親亦是如此,人們的短視讓矛盾到達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悲劇。
電影的鏡頭語言樸實而純熟,但這並不等同於中庸,影片中誕生了數個讓人影響深刻的畫面:基丁鼓勵託德作詩時,運用繞角色旋轉的運動鏡頭和快節奏的剪輯來表現角色內心的緊張,配合上藝術性的臺詞和羅賓威廉姆斯充滿張力的表演,讓畫面充滿了感染力。
尼爾自殺之前,他赤裸上身,頭戴樹冠,清冷的光線照亮他的半身,伴隨著空靈的管樂,竟給人聖人受難般的觀感:而結尾眾人敢於站起高呼“Oh, Captain, My Captain!”,更是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站在桌上的學生們代表著理想主義和詩性的傳承與延續,讓影片的情緒達到高潮。
這部電影或許並不是最完美的,但對於我的影響,或許的確會是最長遠的,在觀影之後,甚至有了愴然若失的感覺,畢竟,誰曾不擁有詩性與理想?之後常有這樣的想法,倘若在我短暫的一生中,曾有像基丁一般的老師指引我、教導我,那麼我的人生也將因此而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罷。
回覆列表
沒看過《死亡詩社》的一定不要被片名欺騙了,這不是一部恐怖片!這不是一部恐怖片!這不是一部恐怖片!
《死亡詩社》作為豆瓣Top250中的45名,可謂是經典之作。
劇情影片講的是在威爾頓預備學院,這個學校一向是傳統,嚴格,相對應的就是非常高的升學率。隨著一名新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的到來,整個教學方式就改變了。他帶著學生們在校史樓傾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帶著男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們站在課桌上,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甚至成立死亡書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經典之所以經典?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激發了人性的思考。
到底是上名校賺錢娶媳婦,還是去尋找自己心中所想呢?
《死亡詩社》就選了這樣一個值得深究的主題。電影中的Keating老師選擇授之以漁,他拿著紙簍收集孩子們扔掉的理想。他讓學生們稱他為船長。他讓孩子們寫自己的詩。他告訴學生們,在某個山洞裡有著“死亡詩社”的存在。
當阿磊第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曾幻想出現這麼一個老師,但嘲諷的是我身邊還貼著“今天你以xx為榮,明天xx以你為榮”。這樣的標題讓我感到噁心。從小到大,我們被剝奪了自己的想法,身邊的“你必須”和“都這樣做”讓我們隨波濁流,差生也好,尖子生也好,到底怎麼才讓自己更像一個獨立的人?
想心中所想,做心中所做好多人說,看完這部電影,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麼久。
現實中,總有這麼一部分人,選擇了和別人不一樣的路,雖然走著走著,會感到孤獨,會遭受歧視,但這不是過錯。相反,這是一個真正活著的,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