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唏噓lony

    哲學可以分成六個組成部分,雖然有些研究者忽略或否認某些部分的重要性,但是對哲學完整的描述必須包括全部這六個方面。即:哲學問題、立場、方法、活動、結論和效果。

  • 2 # 陽羨雨中印記

    哲學是自然科學的最頂級階段,再往上可能就是神是佛了,也就是說這是人類和神之間的橋樑。

    所以說哲學可以從任何一門學科入手,研究到頂級階段就是哲學,無一例外。比如物理學,數學,佛學,或者文學。為什麼是這種規律,那就是有一種執著問為什麼的結果,也就是說不要認為以前的認知就是定論,要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研究到這種階段,你就可以入門哲學界了。

    然而,不是所有的疑問都會有必然的結果,否則這又回到自然科學的範疇了。哲學的邏輯不是用普通自然科學解釋的,雖然也有那種深入淺出的解釋,那只是讓大家瞭解一下皮毛,但凡有定論的事,必然不是哲學範疇,或者說經不起哲學邏輯的追問。

    哲學家的世界,就如天上浮雲。你有足夠強大的自然科學基礎,就會在哲學的世界裡有自己的思想,希望各位有思想的人,可以達到頂級的哲學境界——成神成佛。

  • 3 # 中博士的世界論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看!

    首先:看一看哲學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哲學是研究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的辯證規律,也就是人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目前存在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爭,精神和物質第一性之爭,這個倒很好解決。

    哲學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也好解決。

    再次,既然是人事物之間的辯證關係,就需要我們具備一些要素。

    人事物對應的是:

    人是思考、觀察、感應、實踐;

    事:研究因果關係、辯證關係;

    物:是物的運轉規律和變化規律。

    有了以上因素!就知道怎麼去研究哲學了!

    唯心和唯物,哲學的終極三問會有影片講解,請關注!

  • 4 # 廣東豐湖書院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人人都有。但是人們的 世界觀往往是自發的、零散而不繫統的,沒有上升到理論形態,缺乏必要的理論論證。 世界觀不能等同於哲學。

    (2)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它是思想家們自覺創立並以理論形態對世界觀問題進行系統回答和必要論證而形成的。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所以,說“哲學就是世界觀”是不確切的。我們要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就必須學習哲學,特別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哲學大概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現實性,或現世性。與其他民族一樣,中國古代思想也經歷了漫長的神話階段,即以神話傳說的方式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但是從西周時期開始,我們就努力擺脫神話因素的影響,代表人物恰恰是新上任的西周統治者,比如周公。他一改以往解釋朝代更替的天命觀,認為所謂的天命無非是民心,這樣就把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從天上拉到了人間。

    繼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表現出濃厚的人文精神。就連超越色彩最濃厚的道家莊子也曾經說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即精神的高度自由伴隨的是人倫日用的世俗化。

    這體現在更超越性的宗教學說上也是這樣,比如中國的道教並不像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佛教等強調彼岸世界,它更強調的是此岸生命的延長——長生不老,這體現的是華人強烈的世俗感情和現實態度。

    二、重聯絡性。古希臘哲學產生於對世界本原的思考,並一直以此為傳統。強調現象背後的本質,並認為有一個本原性的實體決定著世界的產生和執行,這個實體或者是“理念”,或者是“形式”,或者是“上帝”,或者是“物自體”,或者是“絕對精神”,或者是“思維”,或者是“語言”,或者是“生命意志”等等。對本原實體的追求構成了西方形而上學史甚至西方哲學史的大部分內容。

    但在中國哲學中很少有哲學家以探討本原實體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根本任務,而是以人際關係、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作為最終落腳點。張載曾精煉地將這一特點歸納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種講究“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更強調的是聯絡而非實體,更強調整體綜合而非具體分析,這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不發達但辯證法傳統悠久的重要原因。

    三、實踐性。西方哲學由於關注渺遠的本質或本原,所以離生活實踐較遠,哲學家們個人的生活與本人的思想並無多大關係,哲學對於涵養人生也無多大意義,最大起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

    中國哲學強調“知行合一”,強調“內聖外王”。強調透過哲學認識的進步達到涵養人生,提高境界的作用,表現出更強的實踐性。這一實踐性其實也與第一個特點緊密相連——因為注重現實生活,所以具有實踐性。

    孔子曾經說過“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張載也曾經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確的實踐性根植於中國哲學家強烈的責任感和捨我其誰的救世心。

    四、表達方式多樣性。中國哲學很少有西方哲學那樣嚴密的邏輯論證,而是直接提出結論。或者甚至以寓言(比如莊子)、對話錄(比如《論語》)、詩歌(比如《老子》)等形式表達或暗示自己的思想。

    這一特點常被一些人理解為“不嚴謹”進而成為攻擊中國哲學的依據。但是稍微瞭解現代西方哲學的人就會發現,很多偉大的現代哲學家都採取非傳統的表達方式來向“行而上學”表達不滿。比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以神話和語錄體的形式表達的,比如薩特的《噁心》就是以小說的形式向讀者描述存在的,德里達的一系列作品就是透過重新解讀經典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的解構主義的。

    所以這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並不一定是不嚴謹的表現,而是有些思想由於其涉及的領域的特殊性,並不適合用邏輯的形式加以把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淋浴房大理石拉槽多少錢一個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