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心輔導媽媽

    幹什麼事情都得家長催,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會太好,因為孩子時間觀念不強,注意力不集中,幹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也是最讓人頭痛的孩子。

    首先,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發現孩子有問題,就及時提醒。其次,家長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情,家長給孩子約定時間,在約定的時間內做的又好又快,給予獎勵,這樣,孩子做事就會有動力,久而久之,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就一定能改正。

  • 2 # 小龜數學

    孩子已經四年級了,不再像一年級一樣懵懂,可以說已經具有一定的的思考能力了。做什麼事如果還得家長去催,說明家長的家庭引導教育存在不足。

    孩子的問題說明不是四年級才出現的,而是在以前就存在的,不管一年級還是更小的時候。這主要是父母沒有做好從小教育的原因。孩子天性好奇,對許多事物感興趣,可這興趣有時如曇花,一會就消淡了。孩子又是好動的,經常在做一件事時,沒完成就有跑去玩其他的,不夠專一。那家長又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培養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的專注能力。這個可以滲透孩子生活的每一件事。如果孩子孩子正在寫作業,家長可以讓其專心20-30分鐘而不去做其他,如果孩子完成了,可以獎勵他(如零食,看動漫等等)。如果沒完成,就不讓其看動漫之類的小懲罰。每天訓練一點,總會有改變的。

    第二嚴格要求孩子有良好的作息時間。手機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基本機不離手,不要讓孩子過多接觸,還有看動漫或者其他電視也要控制好時間。每天按時睡覺,按時起來。堅持下去,可以提高孩子的控制力和執行力。

    第三,平時也要給孩子一些鼓勵。要學會發現孩子的一些好的地方,誇下他,孩子其實很容易滿足的。有時也可以帶孩子出去逛逛公園,放鬆放鬆,這樣可以幫助促進親子間的情感。

    總之,要好好引導孩子。如果有其他學習問題,可以關注“簡易邏輯記憶”

  • 3 # rainbowzhong

    催吧,正因為家長的催,才造成孩子現在的狀態。

    家長催促的聲音,

    第一,造成孩子認為自己還有時間。家長在孩子初次表現出磨蹭時,就沒有讓孩子“品嚐”後果,所有的後果都由家長承擔了,比如上課遲到了,家長會給老師發信息道歉,孩子完全體會不到遲到的懲罰;比如吃飯邊吃邊玩,家長一邊責備一邊追著喂,孩子不會體驗到餓是什麼感受,更理解不了什麼叫按時吃飯……家長只是口頭上催“快點”,但是孩子卻意識不到不快一點到底有什麼損失,就當然也體會不到“快”的好處。

    第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不停的催促,孩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好,長期催促,則會讓孩子逆反:反正我也做不好,就這樣吧。

    第三,催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這一點非常關鍵,正式因為親子關係緊張,才使孩子更“事與願違”。本來可以做得好的事情,他也故意拖延,用這樣的方式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

    要改變現狀,首先父母要擺正心態,把孩子自己的事交給孩子自己去做,努力控制自己不催促,相信孩子經過不斷練習可以完成自己的事。

    培養孩子心態上的轉變:自己要為自己負責,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學習成績,自己要為自己負責。

    培養孩子從小事著手為自己負責:從每天吃飯自己盛飯(先從管理自己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等小事做起,自己收拾書包。

    家長需要:1、放手。孩子也許一時忘了這丟了那,沒關係,孩子需要成長。忘了帶文具,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堅決不送去學校。丟了的東西不會再買,記住要好好保管!孩子也許會做不完作業,自有老師會去批評他(當然這事要是先和老師溝通好,請老師協助幫孩子糾正,養成好習慣)。孩子的成績也許會受影響,但是家長要沉住氣,一時的成績不代表將來。

    2、上心。外鬆內緊,不再不停催促,但要注意幫孩子做好學習規劃,並幫助孩子執行。需要提醒的是,幫孩子做規劃,是因為孩子自己還不會,家長需要教孩子方法,而不是做好了扔給孩子讓他去做。家長要帶著孩子,一邊商量一邊制定規劃,多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只有這樣做出的規劃,孩子才能自覺自願的執行(因為是自己的做的規劃,自己不執行也會不好意思嘛!)。在孩子執行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再帶孩子慢慢修正。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自己規劃自己的學習了。而且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學習舉一反三,不僅學習上,生活中的很多事,哪怕只是出去玩,也讓孩子學會規劃路線啦行程啦等等……

  • 4 # 展望123

    孩子四年級了,做什麼事都要去催。這是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沒有給他一個時間觀念,或者是對於一件事情,家長沒有一定要求完成。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交待他做某些事(當然是無關緊要的),但是,作為父母根本就沒有關注這件事情完成與否,或者完成的怎麼樣。所以孩子就沒有必須完成這件事的動力和壓力。因為不論完成和不完成,父母都不在意,孩子當然對不感興趣的事就不去做了。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尤其上學後,必須完成一些不感興趣但很有必要的事,比如做作業,洗洗自己的小衣服,幫大人做家務等,但孩子還停留在原來的思維中,認為完不完成都無所謂,完成的不好也不在乎。

    這時候,家長沒有及時糾正自己的做法,沒有特別要求他一定做好。事後也沒有追究。

    所以,家長從現在開始,告訴孩子:你長大了,這些事情是必須完成的,而且必須完成好。對於孩子做的每件事,要規定時間完成,在規定的時間裡完不成,給予小小的懲罰,比如:減少玩耍時間,或者乾脆去掉某個玩耍專案。讓她有點壓力和動力。

    關鍵在於家長的態度,規定了的,一定要執行,答應孩子的,也一定要做到。不可隨意破壞規定。

    剛開始,肯定有難度,孩子會鬧,大人一定要堅持,多經歷幾次,孩子就逐漸認可了,知道不完成不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果的名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