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jtuer

    明朝末年經濟崩潰,崇禎是被打下臺的!

    清朝末年稅收依舊正常,經濟沒發生大問題,GDP甚至是全世界前幾名!

    人家清朝是主動和平退位,清政府的態度很值得敬仰!反倒是民國軍閥不講誠信,對不起人家溥儀一家子!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只能說溥儀趕上好時候了。

    南北朝之前都講究個“興滅繼絕”的傳統,一般不會趕盡殺絕,所以末代皇帝下場都不錯,都能撈個公侯噹噹,最不濟也是一輩子衣食無憂。但是自從劉裕開了屠殺前朝皇室的先河之後,末代皇帝就慘了,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讓他在死後得了個好名聲,但是如果崇禎不自殺,無論是被李自成逮到還是投降李自成,那他絕對活不長,崇禎心裡清楚些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體面的死法。

    但是到了溥儀時期就不一樣了。溥儀面對的是五千年未有之變局,不是說把他拉下馬換一個人當皇帝,而是連皇帝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名義上的共和政體,既然是名義上的,在面子工程上肯定不能輸啊。為了表示自己是文明人,於是很大方的說,現在是新時代了,不會像封建時期那樣對待末代皇帝,你就繼續在皇城住著吧,每年生活費財政撥款。

    原因之二,正如上文所說,清亡後建立的政權只不過是批著共和外衣的封建政權,君權神授,皇帝至高無上等思想對社會上大部分人的影響都很大。一方面社會無法接受這麼急的彎,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統治者給自己留退路,如果袁世凱直接把溥儀弄死了,那麼他日後還怎麼稱帝?

  • 3 # 朋友請留步我有糖

    歷史上評價明朝是有血性的時代,“文死諫武死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整個明朝時期未曾割讓過一寸土地,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沒有外戚干政、也不存在藩鎮割據,七下西洋、援助北韓,全盛時期的疆域達到一萬多平方公里。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本身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雖然成功的解決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的混亂,給朝政帶來了一絲清新空氣,但是為人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急功近利想清理朝政導致更替或殺了很多無辜大臣。當時二百多年積累的朝政積弊已經是積重難返,朝廷官員又多是貪汙昏庸之輩。小冰河時期的氣候導致農民大面積的歉收、多地因饑荒爆發起義,已經羽翼豐滿的女真部落對明朝的疆域虎視眈眈。許多戰役因為崇禎的錯誤指揮造成了巨大損失,以致明軍節節敗退,最後被攻破京城,崇禎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後,在煤山自縊而亡。他沒有朱元璋、朱棣的謀略,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局勢,已經做出了全部努力。

    當時的局勢是內憂外患,農民起義、女真侵略,大臣們陽奉陰違,憑一己之力已經沒有辦法再造乾坤了,心灰意冷加上原本就自負的性格,讓崇禎喊出“皆諸臣之誤朕也!”,自去冠冕,以發遮面表示無顏面對祖宗於地下。很多人評論,想有所作為的崇禎並不是一個應該亡國的皇帝,卻得了亡國之君的事實。

    到了清朝後期,氣節好像就跟整個朝廷沒有關係了,似乎“量中華之國力,結與國之歡心”成為了清廷對待各國列強的路線方針,每次創新高的戰爭賠款都能讓人驚掉下巴。輪到溥儀做皇帝的時候,中國已經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了,當時在中國的土地上除了各國侵略者,還有眾多勢力,革命軍、地方軍閥、自治政府等,溥儀也找不到君臨天下的感覺,更多的是小時候還住在紫禁城,不知怎地就被趕了出來,後來就成了日本人手裡的傀儡。

    與崇禎最大的不同是:溥儀始終有一群忠心擁戴的人---滿清貴族,不至於落到眾叛親離的地步,即使溥儀在新中國成立後勞動改造,仍然遺老遺少給他行跪拜禮,稱他為皇帝。因為清朝的統治者始終堅持著滿族人聯合蒙古貴族掌握生殺大權,雖然漢人中有過曾國藩、左宗棠、李鴻展等叱吒風雲的中興名臣,那只是滿族人裡沒有得力干將不得已才任命的,而滿族貴胄則充當了平衡漢臣權勢的天平另一側。正是沒落的貴族隨溥儀經歷了顛沛流離的時期,在當時也是有影響力的一個團體。

    在給日本人當傀儡的時候,受盡苦難和屈辱的溥儀也許曾立志恢復大清江山,只是已經沒有了復辟的時機,其本人似乎也沒有雄才大略。實際上清朝沒落時已成年的他對封建君主的權勢並沒有太多的體會,整個滿清階層也充滿了頹喪的悲觀情緒,溥儀自然也不會表現出壯士之舉,更多的會接受現實和命運的安排。

  • 4 # 宋安之

    的確差距大,崇禎是使勁勤政,結果方向不對,國亡了只能以死謝罪。溥儀是三歲時傻乎乎成為皇帝,六歲時成為亡國之君,成年以後,又跑東北當傀儡皇帝助紂為虐,偏偏最後還得以善終。

    這充分說明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時候真的很扯淡。

    當然並非說溥儀有多麼罪大惡極,但去了東北給小鬼子助紂為虐,是真的不地道。

    至於為啥差距那麼大呢?

    因為明朝是因為參考宋朝滅亡的教訓,所以不喜歡求和什麼的,時間久了,就成為一種大家都懂得的傳統。因此後世有人將其藝術加工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什麼的,不過這個評價還可以。

    而崇禎正因為這種傳統,所以在遷都問題上是猶猶豫豫,最後沒有遷都,跑不出北京,又丟了祖宗的江山,乾脆以身殉國。

    而清朝的確有條祖訓,是丟了疆土,就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可是人家道光帝明白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眼見打不過,就認輸,簽下了南京條約。

    所以自道光帝起,清朝皇帝的傳統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為咸豐跑熱河,慈禧光緒逃西安,最後溥儀跑東北。

    但偏偏人家這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傳統,還真的有用。清朝皇帝沒有像崇禎那樣圍京師逃不出的,更沒有像崇禎那樣只能無奈自殺的。

    最後溥儀即使跑東北助紂為虐,也依舊得以善終。

    所以說這就是差距啊,只能說兩個朝代的傳統不一樣,當時環境教育出的亡國之君也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站著死,而有人喜歡跪著苟且偷生,所以差距就這樣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飄香效果的調味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