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存希齋書法

    內擫”與“外拓”的提出,首見於元代袁裒的《書學纂要總論書家》:“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內壓與外拓應該是就筆法而言的,因為從字面意思理解,這顯然是書法裡的一種技法,而技法一般是用在筆法上的。所謂的內壓,外拓就是這樣的,用圖來說明。

    我個人認為內壓與外拓是有先後關係的,而且是遞進的關係。

    內壓與外拓首先是筆法,那麼運用到字裡就是體勢了,這種筆法已經融入了每個字了,成為了一種體勢。

  • 2 # 乾隆大帝

    問題用詞有點不準確,應該叫內按和外拓,這是兩種書法結體,不是叫體勢。內按結體以歐陽詢為代表,嚴謹瘦勁、中宮緊收、端正優美。外拓代表非魯公真卿莫若,結體雍容華美、雄渾大氣、內鬆外緊,與歐體正好相反,此代表著兩種書法的結體而被世人所喜歡。

  • 3 # 許明文

    是筆法,嚴格來說是指執筆的方法。筆桿向右,筆頭向左傾斜的是外拓,反之則是內壓。表現在字形上是,字形一律向右傾斜的是外拓執筆,反之是內壓執筆寫出來的字。當然,在寫字的時候也可以一會用內壓,一會用外拓,就是八面出鋒,表現在字形上就是字看起來東倒西歪,左右搖擺,極具跳動之感。

  • 4 # 八卦生兩儀

    首先宣告我回答的目的是奔紅包來的,結果也沒給過。據我看內壓顯的輕靈外拓顯的穩重。反正古人怎麼搗鼓的今人怎麼搗鼓就得了。寫錯了好幾個字,改天重寫一回。

  • 5 # 臨池管窺

    (內壓)應稱為“內擫”,更合乎理論規範。

    內擫與外拓,在筆法中歸納於“轉拆類”。

    由於這兩類筆法的運用,會產生諸如森嚴收斂或散朗多姿的體勢,故“轉折”在楷書中極為重要。

    孫過庭在《書譜》有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這個“使轉”就指的是轉折。所以,表達情性,是轉折的首要目的。

    從廣義上講,任何一種具備改變方向性的運筆,都可以歸於轉折類中。(其中包括“鉤類”)。

    從狹義上講,是指既改變運筆方向,又具有一定的相對應的運筆方式。

    內擫與外拓在楷書中極為重要,字寫得是否有靈動感,寫得活不活,直接與內擫、外拓的運筆技巧有關。

    楷書轉折的表現主要為內擫法與外拓法。內擫是折法的一種,起源於隸書;外拓是圓轉的一種,始於篆法。

    這兩種方法所給人們的視覺效果各有所異。

    內擫易得雄強剛產之氣,但過分則會顯呆板而失韻味;外拓易得蕭灑超逸之氣,過分則敗於媚熟浮滑,各有優劣,氣格不同。這意義來說,內擫與外拓也可稱為“體勢”

    從典型的內擫與外拓名家代表來分類:王羲之可為內擫,王獻之為外拓;歐陽詢為內擫,褚遂良、顏真卿、趙孟頫為外拓;柳公權則內擫與外拓兼之。

    ▲內擫(歐體)

    ▲內擫(王羲之)

    ▲外拓(王獻之)

    外拓(顏真卿)

    外拓(柳公權)

    ▲內擫(柳公權)

    另外,題主釋出的“硬筆書法”,也屬外拓筆法!

  • 6 # 千年蘭亭

    內擫與外拓是用筆方法的兩種型別。就“二王”父子而言,王羲之內擫,王獻之外拓。

    內擫是指向內壓抑、收斂,筆致緊斂、含蓄,講求骨氣,利於質樸、安詳風格的表現。

    外拓是指向外舒張、開拓,筆致舒展、縱逸,講求筋力,利於妍美、奔放風格的表現。

    關於這兩種筆法,沈尹默先生有過很好的說明:要用內擫法,先須凝神靜氣,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紙上的筆毫,在每一點畫的中線上,不斷地起伏頓挫著往來行動,使毫攝墨,不令溢位畫外,務求骨力十足,剛勁不撓。

    他又說,外拓用筆,多半是在情馳神怡之際,興象萬端,奔赴筆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

  • 7 # 東門之外

    內擫,外拓到底是筆法還是體式!我想不必太糾結!估計提這個問題的朋友可能初學不久,但很愛鑽研。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自己開始臨帖遇到過一個類似的問題:那時我大概臨帖半年左右吧,當時別人拉我進一個書法QQ群,裡面寫字的朋友多是初學者,有“老師”會在週末的時候影片講講課,說這筆要怎樣怎樣寫……這個字帖上處理得真是神妙……反正就是把寫字搞得神神秘秘玄而又玄啦!當時我自認為臨聖教已經有幾分樣子了(當時的看法哈),那個老師講你寫的聖教呢已經挺像了,你還可以寫得更像,但是你根本不懂筆法……我一聽就頭大了,追問筆法是什麼?什麼是筆法啊?他給了一個高深莫測的笑容,沒有回答。於是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就一直在糾結“筆法是什麼?”我想書法還怎麼自學啊,大半年了門都沒入?大概又過了幾個月,偶然在一次公益課上聽另外一個老師講“筆法這東西人們總喜歡搞得很神秘,但其實一點不神秘,只要你一筆寫下去和帖上差不多,你這一筆的筆法就是對的,你寫得越像,筆法就越正確,前提是不能描畫”……我一聽,豁然開朗,心中的擔心少了許多!後來又看過人家示範過幾次篆隸用筆,慢慢的自己臨帖,一步一步就入門了!現在想來真的非常感謝那個點破筆法的老師!

    誰都是從初學過來的,記住一件事,你能把帖臨像就什麼都對?如果臨得不像,就多想辦法,網上看看影片,資料啥的,堅持練習,自然會有進步

    囉囉嗦嗦一堆,現在回到正題

    內擫,外拓嚴格來說屬於筆法,但筆法會生髮出字的體勢,或者說結構,不要把筆法和體勢割裂開來考慮。

    究其源頭,我覺得外拓源於篆,內擫源於隸書的折筆,後來王羲之更多的吸收隸書的折筆就有了內擫,後來的歐陽詢也多用此法。張芝,王獻之,張旭,顏真卿則吸收了篆書的圓轉,多用外拓之法!

    內擫與外拓也可以粗略的理解為方與圓,也可以理解為收與放……這些真的無需太糾結,畢竟一般的都是練字而不是要成為書法理論家!一般來說內擫之法,字多勁挺精神,外拓之法,字多灑脫奔放!估計謹慎的人多用內擫之法,率性的人喜歡外拓之法!這些都是我一個人自說自話!不到之處,請高人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茶油除了食用,還有哪些其他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