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遲小秋是王吟秋的弟子,受到王吟秋的真傳,也受到很多戲迷的喜愛和歡迎。 遲小秋是程派青衣,也是當今最受歡迎的程派青衣之一。受到了許多戲迷觀眾的喜愛和追捧!關於遲小秋現在的程派爭議很大,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1.作為程派三代弟子代表,廣受關注!人怕出名豬怕壯,越出名就越多人關注,關注的同時也會帶有一定的爭議。遲小秋作為王吟秋的大弟子,又是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戲迷觀眾對她也是期望很高的!所以只要有一點沒做好,就會遭受非議,這是不可避免的!2.戲迷對老程派的懷念。戲迷群體中有很多老戲迷,而這些老戲迷都是親自聽過很多大角的,所以他們對演員要求很高,而且他們也不太接受現在程派的發展,他們認為現在的程派已經失掉了原有的程派味!所以不免頗有微詞。3.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的矛盾。京劇在以前是有過輝煌的!但面對不同的時代,京劇的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在繼承傳統之上更好的創新改革,這是現在的京劇演員都會考慮的事情。而遲小秋是一個優秀的青衣演員,所以她在繼承程派上也會有一定的創新,但她的創新也就遭受了許多爭議!
12
回覆列表
  • 1 # 陳筠140652061

    作為外行但又喜歡戲曲,不分流派,只要唱得好都愛看,愛聽!遲小秋的程派和眾多現在的弟子一樣,聽她們唱很累,很吃力。但聽程大師的唱片或現在音配像沒這感覺,很自然,是美的享受。現在的弟子刻意模仿,動作疆硬,唱腔聽了真的使人難受。

  • 2 # 荷聲茹夢

    遲小秋,程派的又一個美麗

    我很欣喜

    有了她的風光旖旎

    程派藝術出現了一個個的傳承轉遞

    而且還是那麼的令人讚歎不已

    遲小秋為什麼會有爭議

    這是一個多麼無聊的問題

    藝術就是這樣沒有標準定義

    努力創新也是一種學習

    我從來就不曾忘記

    每人都有一個自己

    藝術又為什麼必須在某一個領域拘泥

    開拓創新就應該得到鼓勵

    遲小秋不是程硯秋又何必

    把自己的藝術風格放棄

    爭議就讓他們爭議

    還是堅持下去

    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美的唯一

  • 3 # 荷露團珠

    爭議大是因為程派粉絲不團結造成的原因。

    京劇程派是最能引起粉絲爭吵的流派,這其中,張火丁,李世濟,遲小秋,又是焦點人物,他們的粉絲為了維護自己的偶像,互相攻擊,輕者揶揄粉刺,重者破口大罵,汙言穢語。所以,只要評說這三個人,評價這三位,就會引來粉絲的口水戰。

    遲小秋:東北遼寧阜新人,程派傳人,1981年,拜京劇程派藝術家王吟秋為師,取藝名遲小秋。

    遲小秋據說有程先生的編劇翁先生稱之為最佳程派傳人,在我看來,似乎言過其實,因為你拿遲的唱段和程先生一比就會發現,那就是兩種東西,無論行腔,吐字,勁頭,唱法,都和程先生有很大區別,所以,遲小秋的程派,已經不是程先生傳下來的那種程派了,是一種新新程派。

    當然,這種唱腔唱法雖然喜歡老程派的人不一定喜歡,可是喜歡新感覺的程派愛好者可能就趨之若鶩了,有小孩居然說過這樣的話:程硯秋那是程派嗎?遲小秋才是程派!,當然我聽了還是非常吃驚的,這已經是公然不認祖師爺了,可想而知,新程派的粉絲有多麼的狂熱。

    當然,我雖然對遲的唱不怎麼認同,她的身上還真的繼承了一些老程先生的身段,這得益於她的老師王吟秋,和王先生去世後江新蓉老師對她的指導和教授。

    綜上,遲小秋爭議大,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程派粉絲不團結,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 4 # 明揚51

    遲小秋畢業於遼寧阜新戲曲學校,不知何人開蒙。不過平心而論,師資水平不會很高,畢竟級別在那擺著了。畢業後曾報考天津京劇三團未被錄取。幾經輾轉居然進京了,而且仕途一路風光。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也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2017年,曾在天津中國大戲院看過她的《鎖麟囊》,這也是我第一次明場看她的戲,請的不知算不算“說相聲”的應寧客串梅香,“小鄧亞萍”操琴,劇場效果還不錯。

    至於說遲小秋的程派為什麼爭議很大,聊聊我的看法:

    1:端莊大方少有零碎兒

    既然說到遲小秋的程派“爭議很大”,自是有貶有贊。相比“新程派”,遲小秋的程派少有撇嘴賣萌、擠眉弄眼的表情,演來端莊大方。舉手投足確是大青衣的做派。演唱上也基本遵循程派路數。

    2:假嗓

    提起程派,似乎最顯著的標籤就是“粗嗓門”,其實程先生早期甚至中年時期嗓子是有亮音的。只可惜遲小秋在繼承程派本源上有失偏頗。不知道乃師王吟秋先生是如何教的,但肯定不是這麼唱的。低頭縮頸,發聲部位過於靠近喉嚨,沒有丹田氣託著,發出的聲音必定悶、啞,虛浮飄搖,與程派的“腦後立音”自是差別較大。

    3:發聲部位不對出不來“程韻”

    流派區別於其他唱法的一個關鍵,就是吐字發聲的方法。“都來米”的腔調並不是劃分標準。假使規定馬、譚、楊、奚以同樣的曲譜演唱《空城計》,各自流派依舊是一“耳”瞭然。沒有科學掌握程派正確發聲方法的遲小秋,只能在諸如“憋粗嗓”等“皮毛”上做文章了。雖然唱的是程派的戲、程派的腔,但風格早已是謬之千里了。腔對“味兒”不對。

    建議女性程派演員多聽聽新老太太的發聲方法。

    4:憋出來的假嗓拐不過彎來

    由於是生憋出來的假嗓,慢、平、直的唱腔應付起來遊刃有餘,畢竟用嗓如此這般很多年了。但最怕遇上快速、曲折的旋律,猶如開車,以80邁的速度在窄路上急轉彎,無論如何是駕馭不了的。仔細聽聽遲小秋“春秋亭”“忙把梅香低聲叫”的大託腔,受困嗓音的遲小秋唱起來不僅斷斷續續,起碼少唱了5--6個音符,既拐不過來彎,又換不過來氣。不是不想唱全了,實在是力有不逮。

    可惜我不會打簡譜,不能具體指出來她少唱了哪幾個音符。

    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5:“爭議很大”的遲小秋並不孤獨

    其實現在的程三代哪個不是“爭議”很大?北京的張、李的程派怎樣?天津的劉、李、呂又怎樣?可以說除了呂東明沿襲正統之外,餘者“三代”幾乎沒有得程派神髓的。相比之下,遲小秋的程派還算是比較規矩的,否則也不會擁有大批粉絲了。

    6:不要打著“發展”的旗號

    記得有句話被影視圈奉為無尚名言:“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於是乎:

    一切“生搬硬套”視為“源於生活”,所有“胡編濫造”歸為“高於生活”。

    京劇界似乎也有此苗頭,於是乎:

    學好了叫“繼承”,學不好叫“發展”。

    還是“先繼承後發揚”的為好。

    總之,遲小秋的程派雖距程硯秋先生的演唱有很大距離,按“富不過三代”的規律來講,就算是不錯了。畢竟每個人的條件不同,理解不同、天賦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大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的道光皇帝,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他都有哪些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