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非謎
-
2 # 本昌談歷史
曹操“割發代首”這個1800年前發生的的故事為什麼至今流傳,原因是歷史把“割發代首”的曹操打扮成了一個“嚴於律己”的典型,成了後代統治者學習的楷模。然而我讀到這個故事,不免掩卷深思:覺得曹操“割發代首”的行為並沒像歷史說的那麼高尚,反而讓我看到了一個說話不算話的真實曹操及其他身邊一群專拍馬屁的小丑。
下面,我們順著“割發代首”故事梗概看一看:三國時期,魏國大軍路過麥田,曹操下令:誰踐踏了麥苗就要當眾斬首,不料自己的馬卻受驚踐踏了麥苗,曹操叫來執法官,要求治自己罪。
官員說: “ 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 ?”
曹操說: “ 我親口說的話,自己都做不到,還怎麼讓別人遵守 ?隨即抽出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 “ 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 ?”
曹操說: “ 既然古書《春秋》上有 ‘ 法不加於尊 " ,的規定,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 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代替了應該割頭的罪行。
讀完這個這個故事,讓我們想到權真是個好東西,只要有了權,就是犯了錯誤,也不用自己著急,下屬就會給你打掃。就是罪過再大,欲說無罪,何患無詞?三國離春秋已有千年之久,這個叫郭嘉的大臣能從《春秋》的故紙堆裡找到曹操不該殺得的證據,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那曹操的表現是怎麼樣的呢?,他心裡清楚,雖然違反了軍紀,他是不會死的,但要裝裝樣子,最後找個堂而皇之的臺階“割發代首”下來,最終的目的是,他的“踏麥田者斬”的命令對下屬和士兵還是管用的。
在君權和階級特別分明的年代,這是一個嚴於律己,維護法規形象的典型故事。
最高權威的領導人以身作則的行為,被當時的下屬所稱頌,畢竟人家本來就是有特權的人,本來也可以不懲罰的,割發已經是很嚴重的處理了,實屬難能可貴。
這也被後代的軍隊體系作為一個典型的執法案例,將軍再牛,牛的過當時的曹操之權力?更何況下邊的行伍之材!在那個特權理所應當的年代,對治下的官員將領還是很有威懾作用的。
如此,這個故事一代傳一代的就在軍中流傳下來了,在君權時代還是一段佳話,也給當時的君主和相對位高權重的人,做了一個逃避懲罰的處事模板。
來到現代社會,大家都是平等的公民了,誰也沒有理所當然的特權,那些試圖割發代首的人就淪為了一個笑話了。
現在說割發代首的事件,肯定是在表達對不公平處理的不滿,是人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