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少傑奔波的貓
-
2 # 百花土蜂
現在,農村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照顧並且上學接送,這已經是一個普通現象,目的是讓子女們打工掙錢維持家庭生活。當今社會每個家庭的生活壓力都不小,房貸、車貸、老人養老樣樣都得花錢。至於中國傳統隔代親是不是真的親,我最起碼認為是真的親,而且不僅僅是親,是刻骨銘心的親。說到隔代親其實並非如此,爺爺奶奶愛孫子說白了就是愛子女,人生苦短,風風雨雨幾十年,不知不覺中歲月悄悄溜走了,我們也老了,而當我們看到孫子的時候,總覺著孫子的一舉一動都很象當年的兒子,彷彿我們又回到了過去,回到了餵養子女的年代。由此,總覺得對子女沒有盡到責任,沒有好好陪伴他們,孩子犯了錯動不動就打,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不是滋味。爺爺奶奶愛孫子,也許就是對子女的補償,把沒有給予子女的東西再給孫子,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願天下爺爺奶奶們健康長壽;願小寶寶們快樂、幸福地成長;願中國傳統的隔代親永遠傳承下去。
隔輩親”這一風俗在華夏民族中可謂是蔚然成風、流傳甚廣,甚至海外華人也耳熟能詳。但要問“隔輩親”風俗是如何產生的,很多人都能喋喋不休、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其表現形式,但對其產生卻道不出個子醜寅卯來。 “隔輩親”完整地表述就是父輩隔著兒子輩更疼愛孫子輩。這是為什麼呢?看了下文的歷史典故你就“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了。 《禮記??曲禮上》曰:“《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王父屍。”《辭源》註釋曰:“屍:神像。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象徵死者神靈的人。以臣下或死者晚輩充任。後世逐漸改為用神主、畫像,屍的制度不復行。《詩??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事歸。’《儀禮??士虞禮》:‘祝迎屍’。注:‘屍、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繫,立屍而主意焉。’《公羊傳,宣八年》‘猶繹,萬入,去籥。’漢??何休注:‘祭必有屍者,節神也。禮,天子以卿為屍,請侯大夫為屍,卿大夫以下以孫為屍。夏立屍,殷坐屍,周旅酬六屍。”正是因為屍是“古代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辭海》),所以屍很受古人尊敬。《禮記??曲禮上》曰:“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乘必以幾。”(意為代國君受祭充任屍的人,大夫和士遇到他,就要下車致敬。如國君知道某人將充任屍,自己也要下車致敬,而充當屍的人一定扶著車前的橫木答謝。屍登車必須用幾墊腳。)國君、士大夫這些古代統治階層的人尚且如此尊敬屍,對屍頂禮膜拜,處於社會下層的平民百姓也只有上行下傚了。 有位哲人說得好:統治者的思想就是統治的思想。《禮記??曲禮上》:“為人子者,……祭祀不為屍。”而“孫子可以充任祭祀祖父時的屍,”所以在普通老百姓中爺爺對孫子更看重一層,也更厚愛一層,對其呵護備至、體貼入微,以期其茁壯成人,以備有朝一日自己駕鶴昇仙時好代自己享受親人祭祀的美味佳餚。再加上中國幾千年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封建思想的侵蝕和根深蒂固的影響,老年人對孫子更是崇愛猶加,真是抱著怕摔著,放下怕碰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君子抱孫不抱子”的“隔輩親”社會現象。不過應該強調的是:今天“隔輩親”固有的封建迷信色彩已滌盪乾淨,人們傳承的是老年人關懷下一代的健康成才。這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優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