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談區塊鏈及未來

    我們知道AI是目前人類進行的最重要,投入最多的應用工具研究。但是因為AI的自我成長的特性,導致AI的出現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會脫離人類的輔助,進入自我進化的道路。AI的進化不像碳基生命那麼漫長,程式碼試錯然後更新是AI進化的底層邏輯,這種以飛秒計算的速度遠遠高於碳基生命的進化速度,因此,他的進化結果必然是碳基生命無法最終掌握的。

    腦機互聯技術是透過特定的材料、方式讓屬於碳基生命的人類連線上計算能力超群的矽基晶片,能讓人類能力獲得一種極大的代償,相當於讓人類能力的進化速度能趕上AI的進化,是未來新人類的一個發展方向。

  • 2 # 趙建毅

    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腦機介面”的概念、接入方式與最新技術進展。

    腦機介面(BCI),又名腦機融合感知或大腦埠,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線通路。腦機介面的研究對運動、感覺等能力受損的群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強大的深度學習技術也被應用到腦機介面研究中,腦機介面也成為深度學習研究者的另一重要方向。

    現有的腦機介面研究一般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介面。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也開始嘗試用神經網路進行腦機介面研究,其中既有侵入式研究,也包含對非侵入式訊號的解碼。

    侵入式腦機介面主要用於重建特殊感覺(例如視覺)以及癱瘓病人的運動功能。這類腦機介面通常需要植入到大腦皮層,因此訊號質量較高。

    今年 1 月份,《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關於利用大腦訊號進行語音合成的研究。研究人員選取了五位癲癇病患者作為研究物件,手術時在其聽覺皮層上植入電極。他們將電極輸出的資料轉換成計算機生成的語音,然後使用神經網路將其重建為人類能夠聽懂的單詞和句子。這一研究對於失語者等無法自主發聲的群體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今年 5 月份,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科學家也發表了一份利用深度學習進行腦機介面研究的成果,他們成功地用自己建立的人工神經網路控制了猴子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研究者利用從神經網路模型中獲得的資訊建立了特定的非自然影象(如下圖),然後將這些影象展示給實驗中的猴子,結果發現,這些影象可以強烈啟用他們選擇的特定腦神經元。該實驗表明,人類利用自己建立的人工神經系統成功控制真實神經系統的活動。

    以上兩種腦機介面研究都屬於侵入式的。這種方式雖然訊號質量較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容易引發免疫反應和愈傷組織(疤痕),進而導致訊號質量的衰退甚至消失。因此,如果能借助非侵入式方式(如腦電圖)建立腦機介面可能會更加安全。

    二、馬斯克的想法與Neuralink技術進展

    馬斯克希望人們可以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植入腦機介面晶片。新推出的「打孔器」使用鐳射在頭骨上鑽孔,旨在儘可能減少損害。而「縫紉機」則可以將一條只有人頭髮絲 1/4 粗細的線路植入腦中,同時可以避開大腦血管。

    在這條線上是一系列微小電極和感測器,可從大量細胞中捕獲資訊並將其無線傳送到計算機以供分析。

    馬斯克表示,Neuralink 的腦機介面植入技術計劃實現三大目標:

    1、在保證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的情況下,逐步提高讀取和寫入的神經元數量。

    2、在每個階段,為有著急切醫療需求的病患生產裝置。

    3、讓腦機介面手術如鐳射近視手術一樣簡單和自動化。

    “我們不會突然推出神奇的技術,這需要很長時間,”馬斯克表示。“但我認為未來人類智力會被 AI 甩在身後,腦機介面可以讓我們跟上 AI 的腳步。所以,讓人腦和機器連線很重要。”

    三、馬斯克與Neuralink的突破:真正的腦後插管

    Neuralink 新產品的最終目標是在截癱病人身上植入裝置,幫助其控制手機或電腦。

    今天,這家公司首次公佈的重大突破是靈活的「線」,這些線的寬度大約是 4 到 6 微米,比人類髮絲還要細。與腦機介面現在使用的材料相比,這種「線」對大腦造成損傷的可能性較小。根據 Elon Musk & Neuralink 釋出的一份白皮書,這些線還為大量資料的傳輸創造了可能。白皮書摘要指出,該系統可以包含「分佈在 96 根線上的 3072 個電極」。

    除了開發這種線,Neuralink 的另一個重大突破是:可以自動嵌入這些線的機器,從而實現腦機介面連線。

    在 Neurallink 開發出腦機介面之前,世界上第一個類似的系統被稱為「BrainGate」,由布朗大學開發。相比前者,Neuralink 今日釋出的系統是一次巨大超越。首先,BrainGate 依賴於 Utah Array,這是一組堅硬的針,最多適用於 128 個電極通道。Neuralink 的電極通道比它多很多,這意味著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大腦資料。

    此外,Neuralink 的線比 Utah Array 更軟。更硬的材質可能在長期使用中出現問題:例如,大腦在顱骨內可以自由移動,但植入大腦的針無法隨之移動,日積月累的磨損最終會導致介面損壞。而 Neuralink 使用的高分子細線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細線足夠靈活,可以隨大腦的移動而發生不損壞細線本身的位移。

    但是,Neuralink 的細線比 Utah Array 更難植入,原因在於它非常靈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Neuralink 開發了一種「每分鐘自動嵌入 6 根線(192 個電極)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從圖二我們可以看到,它很像顯微鏡和縫紉機的混合體。它閃避開血管的位置,這會減少大腦產生炎症反應的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首付8萬能買到哪些不錯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