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看戰爭

    不可能,因為納粹黨上臺的支持者就是軍人集團和軍工資本家集團。沒有這些勢力的支援就沒有納粹黨。軍人和軍火商集團對於戰爭是有很強烈的衝動的,這是納粹執政的基礎,所以德國必然走上戰爭的道路。

  • 2 # 科錦電子商務總經理

    從納粹黨執政,希特勒上臺,二戰就不可避免,二戰雖然給世界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痛,但是缺把德國一戰失敗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已經割讓的土地都收回國有!希特勒雖然是大魔頭,但不可否認,他也確實是優秀的政治家!如果德國能在蘇聯拿下莫斯科,很有可能將盟軍逼上談判桌!當時的德國不管哪個檔執政,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動戰爭,推翻一戰不平等條約!只不過希特勒和納粹黨做的比起其他黨派要激進的多,同樣也因為激進的戰略導致德國最後的戰敗!

  • 3 # 鄭太尉觀天下

    無法避免,因為納粹黨的治國方案,就是自給自足、國家控制,進而爭奪生存空間。因此德國的治國方案,目標就是戰爭。

    希特勒在1925—1926年發表的《我的奮鬥》、1928年口授的《第二本書》以及公開發表的言論中,對經濟問題很少論及。但是在黨的內部“工作檔案”和流傳下來的可靠談話中,則對經濟問題進行了闡述。此外,戈特弗裡德•弗德爾、施特拉瑟兄弟也對納粹黨經濟思想的初步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0—1930年間,納粹黨未曾正式公佈過一個經濟方案。但是,如果對納粹黨的《25點綱領》、弗德爾和施特拉瑟兄弟的經濟思想以及希特勒的有關秘密言論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就會發現納粹黨已初步形成了一種由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

    第一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等級結構模式構想。納粹黨的25點綱領“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和)建立等級和職業議會,執行由帝國頒佈的法律總綱。”這一條是希特勒補充的。這種關於國家政治制度模式的設想,也同樣適於國家經濟制度的模式。希特勒後來說道:“工業和商業應避其不健康的領導角色,納入一種民族需要和經濟均等的普遍範圍之列。”

    第二是維護私有制,由國家控制經濟。1925年奧托•施特拉瑟公開宣告,“加強國家權力,透過國家調節解決社會和經濟問題”。希特勒後來從其上臺執政、建立獨裁統治和進行侵略戰爭的總目標出發,明確宣告,在經濟問題上,納粹黨絕對不廢除“經濟私有制並不廢除從事勞動和謀取財富……。”同時表明,由國家權威控制經濟。他說,納粹黨原則上“反對自由主義”,不贊成“自由貿易”和企業主的自由主動精神與競爭原則,不贊成市場經濟調控的自由價格和工資原則。

    第三是經濟(農業)自給自足,為奪取生存空間奠定物質基礎。希特勒在25點綱領中補充了關於奪取生存空間的要求。除去強調外交和權力政治既定目標之外,也強調(農業)經濟的自給自足。他說,對於經濟政策來說,“攫取新的土地,移植多餘的民族人口,具有許多好處……。一種牢固的中、小等級農民的基礎,仍是各時代抵制如同我們當今社會癌症的最好保障……透過自給自足,獨立於世界市場,治癒“無限有害的工業化”。德國避開一切世界工業和世界貿易政策嘗試,代之以集中一切力量,旨在為它的人民在下一世紀獲得一塊立足的生存空間,開闢出一條生存之路。”

    德國的民族國家經濟傳統理論,產生於德國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19世紀,德國走上工業化道路較之英、法等國為遲。這種遲到的工業化,使德國在同英、法等世界強國的激烈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時1848年以來,德國的自由主義是一種貧血和短命的產物。德國資產階級力量軟弱,不僅在實現其重要的政治目標——民族統一事業中失敗,而且在德國經濟發展中也似乎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成就。恰恰相反,德國經濟的高漲是在政治上“保守”和“反動”的專制國家和國家權威的統治之下開始的。

    由於這種特殊的社會和政治狀況的發展,19世紀中葉德中國產生了一種適應工業化起步較晚和發展迅猛的經濟理論,即德國民族國家傳統經濟理論.該理論對西方資產階級經典國民經濟學忽視“國家問題”或“國家力量”持批判態度,指責它剝奪了國家承擔的社會義務,強調國家在經濟中的權威和極有組織的國家觀念,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對自由放任主義持保留態度,旨在使國家機器進一步服從於資產階級利益。

    納粹黨上臺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理論,並對該黨上臺前後提出的許多經濟政策和措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由此可見,第三帝國成立初期實施的經濟政策,絕非是一種即興之作或“臨時產物”,而應歸結幹納粹黨符合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國家干預經濟的資產階級現代經濟理論。這種理論在第三帝國並未像在美、英、法等國家,將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引向擴大消費生產和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面發展,而是全面地導向了軍事戰備重工業的發展和戰爭的深淵。

  • 4 # 前沿陣地

    依然無法避免,從政治上看,納粹德國必然最終走向戰爭。如果從經濟角度進行分析,德國也必須發動二戰才能避免國家的崩潰。

    納粹從一開始就是以復仇主義等極端思想起家的,所以其必然發動新的戰爭來複仇,同時奪取建立德意志帝國的廣闊土地。而且意識形態上,納粹德國和蘇聯存在巨大矛盾,雙方一直將對方視作最大的敵人,遲早會有一戰。

    在經濟方面,德國以大量公共工程來降低失業率,一方面促進國民經濟,一方面像公路,機場等有利於未來德軍的作戰行動。但是這一切都需要大量資金,納粹德國財政部長沙赫特透過一系列債券,成功的把一塊錢變成了兩塊錢。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梅福票,梅福票是用於支付軍工企業的票據,規定6個月支付,但可以無限延長有效期,在1938年德國梅福票額度已達120億馬克,而當時的德國國家債券也不過200億馬克。

    與軍工業類似,德國的其他產業也基本是如此進行的,最終戰前德國已經有了鉅額負債,而此時德國國內能夠劫掠的猶太人已經沒有油水了,債券遊戲已經不能繼續,所以只能向外擴張轉嫁危機。此時發動戰爭是最好的解決措施,否則德國就將走向崩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張桂梅外貌和精神美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