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引進現代字母拼音之前,古代人是如何拼讀漢字的?
6
回覆列表
  • 1 # 安意如

    首先這裡普及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的。

    專業點將就是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在文字沒有產生之前人們的交流主要靠語言。這就像父母教一個剛學說話的孩子——“爸爸”,這個孩子學會了之後,記住了只有那個長相的人才能叫“爸爸”。

    所以回到問題,古代人在最開始是不拼讀漢字的,而是靠前人的口耳相傳,在這種前人的口耳相傳中,古代人認識了基礎的漢字讀音,之後才產生了古人的注音的幾種方法——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

    直音法很簡單,一般格式為“X,X音”,舉個例子父音甫。

    讀若法也簡單,一般格式為“X,讀若X”或者“X,讀如X”或者,舉個例子:饗,讀若享。

    反切法,大概是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受到梵語的啟發而來的。但是反切法對現在人來說相對複雜,不好理解,一般情況下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音調。例如:誇,苦瓜切。

  • 2 # 金碩果蔬

    用一種名叫“反切”的方法,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字注音.用一種名叫“反切”的方法,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字注音.

    舉例說明:“塑”字的讀音是用“桑”的聲母和“故”的韻母和音調相拼而成。“桑”的聲母是“s”,“故”的韻母和音調是(u和、),故而“塑”字的讀音“su`”。

  • 3 # 葛振勝1

    謝邀答題。在借用外語的現代漢語拼音推廣以前,漢字用的應該是切音法。這一點在本人自學考試時學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時用返古法學(既漢字都是繁體字),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如此。用中華大字典查字,用切音法。即用一個字的生母去與另一個字的韻母相切,即拼出該字的正確讀音。比如房子的房字讀音就是用方字的生母f和昂字的韻母ang相拼出房字的讀音。當然漢字的老拼音不是現在拼音的寫法。更深的道理講不了了。謝大家!

  • 4 # 使用者101550121599

    太古老的歷史已經不可考了,究竟最初倉頡造字的時候,是怎樣去定標準音,又怎樣去推廣讀音的,已經是沒有辦法去考證了。能夠有記述留下來的,已經是“文夏文,言雅(夏)言”這樣一類相對起源來說稍為年代近一些的隻言片語了。但這所謂的近對於今天來說也是很古老了。透過這些唯一能肯定的一點是,老祖宗的文字在當時已經是有標準音的,大家溝通起來由於沒有太大的發音差異而不成問題,但至於怎樣去較正,怎樣去標音。老祖宗沒有留下記載。所以我們只能順著歷史往後去找類似答案了。好在我們民族自古以來都很喜歡記史留冊,雖然散失不少,但是留下來的還仍然有不少。

    至少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老祖宗是歷年歷代都有修定韻書來定韻標音的。何謂韻書,就是等同於當時的新華字典的工具書,一個字不是說你想讀就怎讀,是有標準音的,要不然你憑什麼說我讀的是白字,你讀的是對的,詩文押不押韻,也是得從音而來。

    從記載來看,現在知道的最古老的兩本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的《韻集》,當然唐韻啊什麼的都沒有丟失,所以我們的考古學家才能知道當時的人是怎樣讀某個字的,然後才會那麼肯定地說那個方言存在的古漢語更多,這些韻書就依據了。當然最近代的一本韻書就是《康熙字典》,而且存世量應當也是最多的,有很多人家都可能還有爺爺的爺爺留下來的《康熙字典》,新華書店也有重印的,在書店都還有得買現代版印的。這個字典雖然名字很接今天的地氣,但翻開一看,寫的還是切什麼什麼韻這樣的注音法,所以根本上還是一本韻書。

    歷朝歷代修訂韻書都是政府行為,最後還透過政府去推廣,因為存本量大,還不時修正,重印,雖然初版基本是找不到了,但是內容都留傳了下來。

    南北朝韻書:周顒《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杜臺卿《韻略》、周研《聲韻》、張諒《四聲韻林》、陽休之《韻略》等;

    隋文帝(公元601年),陸詞(陸法言》《切韻》正式成書。據唐人封演《聞見記》記載,《切韻》收有12158字,《切韻》分193韻;

    唐代唐中宗時期,唐代王仁煦在《切韻》基礎上,撰寫《刊謬補缺切韻》,簡稱“王韻”,收字18000左右,王韻主要有三個版本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唐代的孫愐在《切韻》和《王韻》的基礎上,撰寫了《唐韻》,有開元本和天寶本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好了,我們知道古人是透過切韻來定標準音,那麼怎麼讀呢,不說遠的,就拿康熙字典來說事,翻開一看,很讓人傻了眼,所有的注音都是什麼什麼切,這是什麼鬼。

    答案卻在一本小說裡,對,沒錯就是一本小說《鏡花緣》。作者龔自珍是清朝人,寫的是奇幻,寫得也不是很精彩,但是裡面卻有好幾回的章節內容,用了大段的文字去解說韻切。從十六回到三十一回唐敖與林之詳及多九公在歧舌國的遭遇大談了這個問題,最後以國主贈韻書使他們明白瞭如何切韻。有興趣大家不妨去看下。故事看看呢別當真,象唐敖堂堂一個探花郎連韻音都不懂怎麼可能,那他該怎麼去寫詩文押韻?

    話扯太遠了,還是回到韻音的拼讀上來,文中大段解說寫得雲裡霧裡,但總歸是點出了答案。在三十一回裡寫道"蘭音道“據女兒看來,下面那些小字大約都是反切,即如張歐二字,口中急急撥出,耳中細細聽去,卻是個周字……"得,答案出來了。

    太複雜的原理,我就不說了。我總結了一下,一般會在某字後注某某切這樣,兩字連讀快一點,這個音就出來了。就例如,莊字,下面會標註這樣的字句:珠汪切,陰平。所謂陰平之類的就是音調,大家可以代入現代聲調的第一聲看,其它以此類推,這樣相信大家都會看韻書了,也都明白古人在沒有拼音的情況下是如何拼音的。

    在民國時,有人提出這樣韻切法還是不能完全標準,於是推行發明了一種好象以橫折等形象的拼音,因為看起來有的象一豎,有的字母象柺棍,所以又有人稱其為“洞拐"拼音,也推行過字典叫四角碼字典,我爺爺就留有一本給我,但是我一點也看不懂那個拼音。所以這裡就無從解說了。

    至於建國後發明的拉丁字母拼音,這個就不用我解說,大家都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雨江湖尋秦記任務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