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連環畫之家

    洪武年間倭患盛行,朱元璋也一度考慮過渡海攻打日本,但被劉伯溫給勸住了。劉伯溫勸阻朱元璋不征伐日本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1. 天下甫定,需要修養生息。長期的征戰,使得軍疲民乏,老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大家都想先過幾天安心日子了。況且,征討日本,必須要靠大船出海,造這些巨型海戰戰船,需要耗費許多銀兩。天下剛剛平定,國庫裡的銀兩並不充裕。所以擺在明朝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恢復農業生產,透過穩定稅收,逐步充盈國庫。

    2. 與倭寇相比,大明水軍並無優勢。日本是島國,四周環海,很多倭寇其實就是海盜,航海技術出色,水戰能力強。而當時大明水師的主要功績就是在鄱陽湖打敗陳友諒,但是在湖泊裡作戰跟在大海里作戰,難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常遇春,徐達這些名將也沒有出海作戰的經驗。由誰來統軍進行跨海作戰,人選也不太好確定。

    3. 當時的主要作戰目標,仍是北元。北元雖然遠遁沙漠,但是仍然保有相當的戰鬥力,必須時刻提防才行。這也是後來朱元璋派藍玉帶15萬大軍,遠征沙漠的原因。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北伐,在捕魚兒海擊潰了北元的主力,才算一舉奠定了明朝北疆的安定。相比之下,日本既沒有豐富的物產,對大明也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勞師遠征,很划不來。

    聽了劉伯溫的分析,朱元璋也就並未再談及徵日了。此後,日本對大明也有零星的朝貢,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庭之國”,斷絕日本與民間的往來,但同時也將日本列為明朝對外永不征伐的15個“不徵之國”之一。

  • 2 # 翊翊浩浩尉尉

    “倭寇”是明朝的關鍵詞之一,“倭患”一直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儘管在後期有諸如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的一力抗擊,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紀,連續三次釋出鎖國令的時候,“倭寇”才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東南沿海絕跡,“倭患”也才真正解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元朝的統治。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明軍並沒有停下征戰的步伐,因為北方的蒙古軍還沒有被完全消滅,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也沒有完全征服。

    早在唐朝時期,日本就曾對中國虎視眈眈,但由於大唐軍隊太猛,在白江口一戰中,全殲了當時的日軍,打的他們幾百年不敢再有非分之想,一直是俯首稱臣,還要定時前來朝貢。

    元朝末年,各地先後爆發了起義,此時的日本看到中國混亂的局勢,又開始有了不臣之心。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派使者到日本,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日本天皇好好管教那些倭寇;二是,按照以前各朝代的老規矩,乖乖地前來稱臣納貢。

    早在朱元璋統治的洪武時期,倭寇就長期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騷擾。據統計,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達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過兩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可謂殫精竭慮,絞盡腦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鎮守廣東,在沿海要地設定衛所,派兵防守,同時發國書給日本諸國(當時日本正處於分裂的“南北朝”時期)表達了自己希望與日本諸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一起消滅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願望。但當時的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詮以“倭寇乃九洲海賊所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為由予以搪塞。洪武二年,著眼於長遠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楊栽等七人出使日本,並親自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威脅“倭寇”。接到信後,日本國的懷良親王大怒,斬殺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數扣留,朱元璋的這一次交涉毫無成果可言。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萊州府同知趙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趙秩經過一番驚險的周旋和唇槍舌劍後,終於軟化了懷良親王的立場。懷良親王派和尚祖來捎帶了大量的貢馬和土特產嚮明朝“奉表稱臣”,而且還送還了七十多個被倭寇抓去的華人。朱元璋十分高興,在皇宮設宴款待日本來使,並賞賜了大量的財物。考慮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還派了八個和尚護送祖來回國。但是朱元璋對當時的日本缺乏最起碼的認識,他高估了懷良親王的影響力,懷良親王只是一個親王而不是國王,他的意志並不能代表整個日本國的意志,那麼當時最有勢力的日本國王是怎麼想的呢?說來還真是湊巧,這位仁兄的想法正好與懷良親王相反,他並不認為跟中國交好是一件多麼急切而急需解決的事。於是這次曾給朱元璋帶來希望的交涉就這樣再次擱淺。

    元璋自始至終不僅沒有出兵討伐日本,而且還將日本定義為“不徵之國”,朱元璋本是草根出身,皇位都是一路殺上來的,一生經歷大大小小的無數戰鬥,可後來為什麼又放棄征討日本呢?

    首先,從朱元璋時期的外交政策上分析,他不僅將日本定位不徵之國,而且也將北韓、琉球、安南、真臘等一些小國都定為不徵之國,朱元璋雖然一生經歷無數戰鬥,但是在出兵用兵方面卻是非常的謹慎。

    其次,從得失上分析,朱元璋認為這些小國都是位於偏遠苦寒之地,與中原相隔甚遠,就算是出兵征服了這些小國,當地的百姓也不會聽從明朝號令,而且貧乏之地也沒有什麼利益可得。而出兵征討卻要耗費龐大的軍資物資和巨大的人力兵力,兩相比較,也是得不償失。因此朱元璋認為,只要這些小國不侵擾邊境,那麼就沒有必要對他們用兵。

    然後,從歷史經驗上看,在朱元璋以前也有部分皇帝出兵征討這些小國,但是都是自食其果,比如,隋煬帝時期三次出兵攻打高麗,元朝忽必烈時期五次出兵征伐日本,其結局都是自嚐了苦果,因此,就算日本不向大明臣服,朱元璋從內心裡也不願意出兵攻打。

    朱元璋在晚年時期,特意在《皇明祖訓》裡將15個偏遠海外國家定為不徵之國,朱元璋主要是害怕自己去世之後,後世子孫出現好大喜功之輩,為了開疆擴土,輕易向日本、北韓、越南等地用兵,所以才以祖訓進行明戒。在朱元璋來看,不管是從現實還是長遠的角度出發,日本、北韓、越南這些小國都沒有攻打的必要,事實證明,作為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在這一點上是有遠見之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如何去愛一個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