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橘子妮兒

    小品”一詞早在晉代即有了,本屬佛教用語。《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註:“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張融《遺令》:“吾平生所善,自當凌雲一笑。三千買棺,無制新衾。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南齊書》卷四十一)可見他對“小品”的偏嗜。晚明夏樹芳著有《香林牘》,自序雲:“長夏居毗山,日禮《蓮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人為逃避政治禍患,嗜佛成風,但只是逃於禪、隱於禪,大多數人並未真的遁入空門。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耐性鑽研深奧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卻對“小品”情有獨鍾。隨著“禪悅”之風的興盛,文士們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便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萬曆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恆誦習者稍後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徐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雋異”作為“小品”的特徵,並比之為《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陳繼儒是晚明文壇“山人”一族的領袖人物,經他一號召,“小品”一詞遂不脛而走,一時人人競相寫小品、選小品、論小品,蔚然成為風氣。

  • 2 # 沒問題222

    小品是陳佩斯和朱時茂發明的。

    1、小品名稱大致起源於藝術學校和演藝團體。在美術界,一幅簡潔的、單純的小作品稱為小品。它本身沒有複雜的內涵,只反映事物的一個側面或現象,表現形式較單一。如國畫小品,版畫小品,油畫小品。在演藝界,透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也稱為小品。

    3、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吃麵條》使小品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1985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賣花生仁的姑娘》,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嶽紅、高倩、叢珊、曹力諸明星們樸實的表演,詼諧幽默的風格贏得了觀眾、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從此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由於春節聯歡晚會的媒介,小品作為不可或缺的獨立的節目參與到演出中。其活潑、詼諧的表演形式倍受觀眾的喜愛。如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吃麵》,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動作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讚賞和認可,並直接引發了春晚舞臺上的小品表演風潮,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意義。受其影響,隨後趙麗蓉、宋丹丹、鞏漢林、趙本山、範偉、高秀敏、黃宏、郭達、郭冬臨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脫穎而出,小品這個新的演藝形式空前火暴,它的題材也空前豐富,小品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從此小品成為文藝舞臺上不可或缺的獨特的文藝節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兵時候在部隊過得第一個年,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