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蘇灰
-
2 # 蹦跳老爸
假作真時真亦假,聊齋顧名思義“聊聊天在一所齋院”而已。作者蒲松齡貧困潦倒卻借一隻頑強的筆記錄封建社會人與人間爾虞我詐、當權者貪贓枉法,倒是鬼狐精怪比人類更可愛…
畫皮、蓮鎖等經典作品在兒時銀屏記憶裡既可怕又難忘,記得李小璐還扮演過狐仙呢,可惜也人設也廢了…
現在來看,老聊齋電影還是很值得品味的,現在拍的反而東施效顰,不如不拍,有辱古人佳作。
-
3 # t高y淡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明末清初人,清代著名文學小說家蒲松齡所著。書中都講的是鬼狐仙怪,其實反映的是人情世態,字裡行間表達作者著對人生、社會的體現與智慧。最美的最動人的莫過於人與妖、人與鬼、人與人之間的純美愛情篇章,形象傳神,入木三分。
全篇短篇小說集為491篇,一說為494篇章,曾被譯成十幾種文字,在世界發行。
1987大陸版《聊齋系列片》,製作精良,曾受到廣大聊齋迷們的喜愛。
香港早期和大陸合作電影《精變》及中國產片《胭脂》是乎還記憶猶新。
-
4 # 影視圈Magazine
《聊齋志異》又稱《鬼狐傳》,是明末清初蒲松齡寫的志怪小說。近五百篇的短片小說,用最簡潔樸素的語言、構思奇妙的手法,以談狐說鬼的形式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與黑暗,官吏、豪紳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更以書生為引藉此來抨擊科舉制度的罪惡,讚揚許多狐鬼與人相愛的真情和品質。全書雖有封建思想下鬼神迷信學說,但也不失為中國歷史文學史上最有價值的瑰寶。
遠古時期,人類對於所經歷的自然界或者社會現象無法解釋和說明,由此人們才會去幻想出神話故事來藉此闡釋,以致數千年以來慢慢積累出各式各樣的鬼怪誌異、神話故事。隨著封建王朝統治階級對於農民階級的壓迫日趨嚴重,農民階級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鬼怪神話傳說也因此增加,也側面反映了農民階級的軟弱以及對最高王權的敬畏。
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人們的思想也隨之解放,對於鬼怪神話也敬而遠之,認為其是腐朽封建思想之下的陋習,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受西方主流思想的影響,對於神鬼不信者已達到了十之八九。
但是“科學之上是哲學,哲學之上是神學”,所以,老祖宗的東西,有時候又有當下無法解釋的現象,所以對於鬼怪神話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在信奉科學的前提下,能夠去尊重神學即可。
-
5 # 枕邊夜話
《聊齋志異》寫的是狐仙鬼怪,邪魅殭屍的故事,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這些牛鬼蛇神當然是假的。
可是聊齋志異裡邊也有真的,聊齋裡邊背景是真的,小市民的生活狀態是真的。
落第書生不就是蒲松齡本人在《聊齋志異》四百多篇故事裡,三十幾篇都在寫落第書生。
在《葉生》裡邊,描寫了一個連姓名都不詳的葉生,逢考必敗,考了三十年都沒考上。最後鬱郁不得志,病倒在床上。已沒有力氣和鬥志去再考一次了。
於是他退居二線,輔導好朋友的兒子考試,朋友的兒子考上了進士,上任途中正好路過葉生的家。朋友的兒子讓葉生去家裡坐坐,也算衣錦還鄉。誰知道,葉生的老婆一見到葉生就驚叫起來。
原來,葉生早就死了,是他的鬼魂在幫助朋友的孩子讀書考試。
貪官汙吏,地主豪紳《聊齋志異》裡邊寫了很多貪官汙吏,地主豪紳,他們欺男霸女,無惡不作,極大的諷刺了當時的清政府。
“官虎吏狼”這個成語出自《聊齋志異》當中《夢狼》一篇,夢狼描述了這樣一個縣衙,縣令會變成吃人的猛虎,衙役會變成一群惡狼,他們殺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頭,整個縣衙如同地獄一半。比喻官場是對老百姓的剝奪。
還有一篇叫《促織》,講的是皇帝喜歡鬥蛐蛐,於是,各地官員都不收賦稅了,要求各家各戶上交蛐蛐。有這樣一家人,好不容易捉了一隻好蛐蛐,小兒子好奇,就開啟看看,誰知道蛐蛐逃走了,小兒子被爸爸大的皮開肉綻。兒子害怕,就自殺了。可他的父母看著兒子的屍體,又看看空了的蛐蛐籠子,轉頭就去抓蛐蛐了。
後來小兒子的鬼魂變成了英勇的小蛐蛐,不但鬥敗了公雞,而且還會跟著琴聲舞蹈。他的父母和地方官吏都得到了封賞。
三綱五常,封建禮教,古代人的枷鎖《聊齋志異》當中可以追求愛情自由的,都是狐狸精怪,為什麼呢,因為人不可以。人只能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能從一而終。
《聊齋志異》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女人丈夫常年在外從軍,也得不到絲毫的訊息。女的如同守活寡。想離婚再嫁也不可能,只能代替丈夫照顧家人,種地收糧。
女的忍無可忍,居然和狗有了不正當的關係,終究紙包不住火,她被縣令處以極刑。但是最荒唐的事,縣令好奇心起,想看一下和狗那啥的劇情,於是就讓她和家裡的狗在刑場表演一番。正在它們處在雲端的時候,劊子手手起刀落砍了女人和狗。
總而言之,《聊齋志異》雖然用虛構的情節,但是描寫了真是的社會現狀,政治現狀和人物現狀。
-
6 # 幽州客說歷史
《聊齋志異》本就是蒲松齡從民間搜集來的故事,再進行二次創作,從講述人那裡,就不知道是倒騰過幾手的信息了,中間有多少添油加醋不得而知。再加上蒲松齡的二次創作,人物美化,名字修改,真實性就更差了,況且那些鬼魅之言,你還想著他能是真事?
-
7 # 大諾
基本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你還問有沒有真人真實。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愛情故事。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
-
8 # 君怡966
我先講個鬼故事吧,姥爺家在北京門頭溝,村子在北山半山腰,耕地大多在南山。兩山之間有一條清水河,兩岸是比較開闊的河灘,河上有一座石橋。我媽媽九歲那年天旱,河枯泉幹,但南上有個泉眼還有水,但也水流很小了。村里人一合計,決定分批澆地晝夜不停。那晚姥爺家被排在晚上九點澆地,姥爺帶著我媽媽上山了。那晚大月亮澆地很順利,但等澆完也有十二點多了。
父女倆下山,走到石橋那兒發現橋那頭站著個婦女,仰頭望著村莊,姥爺認出了那婦女就高聲說:"她九嬸兒,我把水口堵上了,你澆地挖開就行了。"婦女回頭,在明亮的月光下,她的臉慘白慘白的。姥爺嚇了一跳但也沒想到別的,一邊過橋一邊又重複了一遍方才的話。婦女沒有說話,又回頭仰望村莊。姥爺嚇壞了汗毛都乍起來了,扔下背簍和鐵鍁,背起我媽媽就跑。我媽媽還回頭看了看九嬸兒。
回到家姥爺才聽姥姥說,孩子的九嬸在九點多鍾上弔自殺了。那麼父女倆在橋上看到的是……九嬸兒的鬼魂兒……姥爺趕緊洗手淨面在佛像前燒香叩拜。
這件事是姥爺講給我們聽的,我們半信不信的就去問老媽。媽媽總是微微一笑說,你們就當故事聽吧。老媽晚年在病床上,悄悄地對我說:你姥爺講的那個事是真的,媽媽親身經歷親眼看見的。老媽是老黨員老幹部,很多事她不能說的。
在山區鬼怪狐仙之類的事,我聽得太多太多,很多人都嚴辭鑿鑿地說,是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因而我相信《聊齋志異》大多是真人真事,只不過是在流傳中有誇張,神話或妖魔化了,倒符合"源於生活而高於"
-
9 # 居安思危259197241
.兒時已經聽過很多長輩講聊齋的故事 ,那時候真的聽到如痴如醉,當聽到故事大團圓結局, 總是聽到開心到飛了起來,但當聽到一些悲哀 結局的情節,就會傷心到暗自落淚,甚至內心隔了幾天都不能安樂。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漸漸明白聊齋故事根本它的意義,是以故事形式去影射某些為非作歹的人或鼓勵及鞭策某些人,勸他們行善積德。最值得佩服是它的作者,因為古時根本沒有什麼制度,法律 ,因此只有以鬼神之說是最有效震懾力,凡心懷不軌,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定沒有好下場,會被天收的。作者更以很多扇情的愛情故事,如只要堅貞不屈, 不屈不撓,雖然劇情是悲壯了一些,但都有完美的結局。
用聊齋的故事來影射現今的社會,舉個例: 就有很多不良的製造商,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 就會千方百計誇大其 產品的功效,吹噓到神乎其技,比聊齋更聊齋,簡直是天方夜談,假若聊齋的作者還在世的話,相信他有更好的題材去寫一本現代聊齋,
到時候:看官;真是有福了。
-
10 # 問道華夏
不是真人真事
聊齋志異,顧名思義,是記錄荒誕怪異故事的一部書。該書積40餘年之心血,四方搜羅鬼仙妖怪故事490餘篇,所寫故事多來自前人異志、民間傳說,經過作者神思妙理,成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雖然所寫人物事件並非都是真人真事,但通過描寫狐仙鬼怪,影射的卻是社會的真實現狀,比如狐仙的純真愛情,鞭撻的是人間愛情的虛偽,比如考生落第後受到的社會冷遇,人情世故的冷漠無情,遠不如孤魂野鬼對他的撫慰療治,揭露了人世間的黑暗等級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素材來源
蒲松齡對創作《聊齋》的素材來源、過程和用意,在他的《自志》裡有明確交代:屈原問天賦詩,李賀吟鬼成癖。自己雖然沒有晉代干寶那樣的才華,但也喜歡搜集仙怪鬼魅之類的故事,雖然沒有蘇軾那樣的博達,但也喜歡談鬼話妖。于是,廣搜博取天下鬼怪故事,每有所聞所得,必手錄之,增刪之。時間長了,眾人皆投其所好,將鬼仙故事當面告知之,還有許多遠方的同人把故事情節用書信寄給他。就這樣借鬼明志,託鬼言情,完成了“孤憤”之作。他哀歎:冷冷人間知我者寡,幽幽冥界同情者眾,三界之中尚有一點溫情的,大概也只有那些孤魂野鬼了。
這段實錄,加上書中所寫,不難看出,蒲松齡筆下的人物故事來源有三:一是野史趣聞;二是“道聽途說”,三是自編自創。取自前人作品加工改寫的大約佔全書總篇數的的四分之一,自編自創的較少,大多為“道聽途說”。但所有故事,皆沒有人去考證其真實性,而所有故事都只是素材,原滋原味的情節被作者按照自己的設計,另起爐灶,重新加工而成全新面目,為他的全新構思服務,以統一表達一種寓意,而這種寓意,因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超絕,情節之天成,縱使挑刺,也終無跡相可稽。
蒲松齡能寫出這部奇書,與他的成長過程和人生經歷有關。
蒲松齡19歲應童子試,接連摘取縣、府、道三個桂冠,少年得志,鄉鄰無不羨慕有加。可是,命運多舛,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屢試不第,直至耄耋之年的71歲高齡時,才因年齡“優勢”論資排輩成了歲貢生,
從少年時的志得意滿,到中老年的仕途失意,強大的落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世事人情的由熱轉冷,使他從懷疑人生到嫉恨社會的黑暗,于是總想找到一種發洩和釋懷的管道,有感於屈原“路漫漫上下求索”而上天入地、問鬼問神抒發情懷的浪漫手法,有感於李賀貧病交加,孑孓孤立靈魂缺乏溫情的瑰麗想象,于是,寄情於鬼仙,託志於鬼蜮,盡情鋪張,寫盡落魄文人孤憤無奈而心懷高遠的悲情華章。
《聊齋》的現實批判意義
《聊齋志異》偉大之處,除了高超的文學性外,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現實性、人民性和諷喻性,所以郭沫若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蒲松齡創作的立足點在於揭露政治腐朽、吏治黑暗和表達落寞士子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在《聊齋》中,從城隍、冥王到縣官衙役,幾乎無官不貪,無官不惡,無官不媚,無官不兇,而底層受壓迫的文人學士,無一不善,無一不義,無一不窮,無一不直——這就是蒲松齡所處年代的社會現實!
蒲松齡從少年到中年,直至垂垂老矣,終其一生都掙扎在科考的獨木橋上,徒有五車之學,空懷報國之志,孤憤落寞而無計可施,蟄居僻壤而明主不察,對科舉弊端之切膚之痛,對懷才不遇之者的同病相憐,全注入筆端,化成血墨淚水,給世人展現了一幅雲譎波詭的“科舉時代現狀圖”,其中不光有考場的黑暗規則、考官的昏聵無知,科舉制度對天下士子靈魂的屠戮,更有對讀書人美好愛情和純潔新領導額謳歌和讚美。
蒲松齡筆下的鬼,無不具有通人情、達世理的人性之美,可親可愛,可欽可敬,比之於人間眾生的虛偽、狡詐與忤逆,幽幽冥界才是真正的人間天堂,而封建禮教主導下的陽間人世,恰恰是魔界鬼蜮!
蒲松齡的筆下世界,如夢還真,如實還虛,虛實結合,以虛寫實,寓意深刻廣大,諷喻奇巧高超,與其說是一部鬼仙小說,不如說是一部現實批判檄文,古代是,當代是,將來還是!
-
11 # 對話傳統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描寫了仙界、鬼界和妖界,在妖界中飛禽走獸、香花瑤草,大自然有什麼生靈,聊齋就有什麼樣的相應人物,真是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
一、首先聊齋裡的故事當然不是真人真事,不過許多故事本身或其背景確實揭露了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貪官汙吏和科舉考試的種種弊端等。所以郭沫若評價《聊齋》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二、蒲松齡擺攤聊天聽故事之說不可信。那麼聊齋裡描寫的故事從何而來呢?關於這點二個流傳很廣的說法:一是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聞異事,晚上回家加工,就寫成了《聊齋志異》。另一個是“聊齋”是聊天之齋,在和人聊天的過程中蒲松齡獲得了第一手材料,然後加工寫出來。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可信,為什麼呢?因為蒲松齡實在太窮了。和兩個哥哥分家後,開始了長達45年和私塾教師生涯。窮到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閒空優哉游哉擺上茶,擺上煙,聽人講故事,寫小說?
做私塾老師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資?最多八兩。八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在當時農村一個四口之家維持一年的生活至少要二十兩。《紅樓夢》39回劉姥姥算大觀園的螃蟹宴說,“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銀子,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由此可見,蒲松齡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不夠大觀園半頓螃蟹宴。
30歲以後因為父親去世了,他的兩個嫂子都是典型的夜叉,很角色,蒲松齡還要贍養他的老母,他窮到什麼程度呢?他寫有一首詩,叫《日中飯》,寫到快收麥子的時候,家裡沒有糧食,只好煮了一鍋稀飯,他那時候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大兒子一看煮好了稀飯,搶先把勺子搶到手裡面,到鍋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裡邊放,二兒子不幹了,上去跟哥哥搶。蒲松齡的女兒就很可憐地、遠遠地站在那兒看著自己的父親。蒲松齡非常心疼,感嘆怎麼樣養活這些可憐的孩子啊!大家想想,這樣的家庭環境還能出去擺攤喝茶聽故事嗎?一般不太可能。
三、蒲松齡獲取寫作素材的三種途徑
既然這樣,那麼蒲松齡寫《聊齋》的素材從哪兒來呢?據專家研究,大概有這麼三種途徑:
一是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
《聊齋志異》裡大概有一百篇小說,都是改寫前人作品。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裡,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裡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嶗山道士》。
二是道聽途說,四處收集。
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有聽長輩人說鬼故事的經歷。蒲松齡在求生存同時,把寫小說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他總是有意識地向朋友收集小說素材。他《聊齋自志》說:“雅愛搜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意思是自己非常喜歡搜集神話鬼怪故事,也喜允聽人講鬼故事,每聽到一個故事都會馬上用筆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成了小說集《聊齋志異》。
三是蒲松齡自己的想象。
台灣著名作家林語堂曾經推測過:蒲松齡白天教完了學生,晚上自己坐在那個荒涼的書齋裡,外面是月色朦朧,樹葉在那兒嘩啦譁啦響,遠處傳來狐狸的叫聲,那個時候狐狸很多。這時候蒲松齡就很容易產生幻想了。他就想象有一個書生,就和他一樣,是一個很窮困很不得志的,但是又很有才華,情感很豐富的書生,坐在一個荒齋裡面,這個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主動投懷送抱,紅袖添香夜讀書,多麼浪漫的事啊。
回覆列表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所以翻譯過來,聊齋就是在書房給你講鬼故事。本質上和家裡老人為了嚇唬你在被窩裡講鬼故事是同一件事。
當然我們也會問大人,你講的都是真的嗎?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蒐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如果這是真的,那可見故事的真實性多麼不靠譜。為了一碗茶錢,隨口編個故事多大點事,現代人為了集贊費的心思估計比喝茶的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