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徜徉文海

    曹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軍事理論家,《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戰術思想,成功指導弱小的魯國戰勝強大的齊國可見其戰術思想比較優秀。

    據有記載可循的史料中曹劌一共出現了兩次,就是《左傳》中的莊公十年“曹劌論戰”;莊公二十三年諫莊公如齊觀社,結果莊公沒有聽從。(注:社,一種祭祀儀式)由此可見曹劌因莊公十年戰勝齊國有功,封賞了較高的官職,但並未進入魯國的核心領導崗位,所以後來勸諫莊公,結果莊公並沒有聽其意見。所以曹劌有沒有治國的能力還不能確定,但是莊公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可見一斑。相比於同時期的鄰國齊國齊桓公能重用刺殺他的管仲,魯國還那麼弱小就不奇怪了。

  • 2 # 津城沐雨

    第一,魯國雖然有曹劌等名臣,但是因為國土面積較小,又緊鄰強大的齊國,難以對外擴張強大,又時常遭到齊國的壓制和削弱,魯國實力較小。

    第二,魯國因長幼之亂(廢長立幼,殺嫡立庶),三桓之亂,國力不斷內耗,使本就不強盛的魯國雪上加霜。

    第三,一個國家的盛衰,是由國家、國民以及統治者等多方面影響的,僅有曹劌一人,並不能使魯國改變弱小的地位。

  • 3 # 上歷史課的小學生

    曹劌是春秋時期魯國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之所以說他是軍事理論家,是因為曹劌是以學術見長,作戰理論均由兵法書籍中透過閱讀理解總結而出的一些作戰策略。曹劌一生並無過多的實際作戰經驗,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長勺之戰”了。在“長勺之戰”中,曹劌論戰,聽聞齊國大軍壓境,魯國上下頓時驚恐萬分,魯國公更是不知所措,曹劌主動請戰。面對齊國大軍,,曹劌提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戰策略,從而大敗齊國大軍。儘管曹劌有著出眾的軍事才能,但是魯國並沒有成為真正的強國。一個強國的標識則必須要有以下幾個特徵:一位英明神武的君王,一眾忠誠愛國的文臣武將,還要有謀略過人的智者和神勇的軍事將領,以及一支強大的軍隊。

    所以說,單憑一個曹劌並不能憑一己之力讓魯國強大起來,這需要舉國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強國夢”。

  • 4 # 欲雲談史論今

    曹劌的厲害,是在特定時期而言。

    曹劌是曹叔之後,因為是庶出,不得不自謀出路,在魯國當了一位普通士人。

    魯國是典型的西周封建制諸侯國,受西周傳統文化影響極深。在西周,與封建制息息相關的另一項制度,就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思想是“親親尚恩”,實質上就是任人唯親的一項制度。這項制度,主要目的是確保政權不會落入外族、外姓之手。因此,照常理而言,曹劌雖然是姬姓,但卻不是魯國之族,應該難得有出頭之日。

    然而,受益於西周建立的一項制度,使得曹劌陡然間冒了出來。這項制度就是鄉遂制度:鄉遂制度下的“鄉人”,也被稱為“華人”或“士人”。“士人”雖然也屬於西周社會等級的底層,但是相對於“遂人”或“庶人”,又多了“詢國危”、“詢立君”、“詢國遷”等等政治權利。當然,“鄉人”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必須在國家有軍事行動時必須參戰。

    然而,鄉遂制度建立了兩三百年之後,普通“士人”的政治權利大多流於形式——作為普通人,能參與國家大政方針決策的機會本來就少,能對國家大政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普通人大多對這項制度失去了信心。在曹劌準備出山時,其“鄉人”勸阻他:“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就是這個道理。

    可正是因為有鄉遂制度的存在,所以在魯國面臨齊國入侵之時,曹劌才能主動請戰,並坐在朝堂之上與魯莊公交談,問他“何以戰”,並一一點評。這是“鄉人”固有的“詢國危”政治權利。

    從曹劌在長勺之戰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他所熟悉的戰爭仍然是傳統西周諸侯國之間的經典戰役模式:堂堂正正地兩軍對壘,不使詐、不設伏。在這種戰役模式下,他的“一鼓作氣、二鼓則衰,三鼓而竭”作戰理論無疑更佔據優勢,所以他才能在長勺之戰中一舉成名,被魯莊公提拔成為“肉食者”。

    從根本上來說,曹劌是位傳統的軍事人才,還不是軍政雙全的全面型人才。軍事戰略雖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他對政治、制度等等方面都無法引領魯國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進行大的變革,當然也就不可能把魯國由弱小轉變為強大了。在與魯莊公的對話中,魯莊公分別說了三個“可以戰”的理由,曹劌只認可最後一項:“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可見,在他心目的好國君只要勤於政事、儘量公平就達標了——可見他政治眼光之低,完全沒有意思到春秋時代列國競爭的大環境下,不進則退的歷史洪流。

    然而,齊國在長勺敗戰之後,在管仲的主導下,已經悄悄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使得齊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武器、士卒、將官等等多方面的軍事素質都大大提升,已經完全不是曹劌經典作戰理論所能克服。

    所以,到後來曹劌只能建議魯莊公在柯地之盟時,採取下三濫的劫持齊桓公方式來讓魯國擺脫困境了。

    即便曹劌本人有治國能力,他能否在魯國大展其才也難說。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還記載了曹劌鮮為人知的另一件事:“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整民也。……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魯莊公為討好齊國,在齊國舉行傳統祭祀儀式之時前往觀禮。這類祭祀儀式上,多女巫“淫樂”之舞,所以《穀梁傳》就此批評魯莊公:“觀,無事之辭也,以是為屍(視)女也。”魯莊公為他國祭祀之禮而專門前往,確實是有些小題大做了。曹劌為此勸阻魯莊公前往齊國,雖然未能成功,但卻體現出他重禮知義的另一面。

    從這件事看,曹劌在魯國的地位顯然遠不如管仲,魯莊公並沒有完全放手讓他管理政事。事實上,魯國的宗法制根深蒂固,也不可能讓一外族人主導魯國政事。

    因此,曹劌之所以沒能帶領魯國走向強大,首先是他自身能力不足,不是像管仲那樣的治國之才;其次,是魯國的宗法制傳統也使得像曹劌這樣的外族人才難以發揮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階精密體檢為何首選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