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嘟寶哦

    這個問題,我分兩點來回答吧:

    首先,對歷史人物的誤解,在我而言,是曹操,我最早接觸三國,是初一的時候,在父親的影響下,初一那年的暑假,我把家裡的那本《三國演義》來回看了至少3遍,真的,翻到後來,很多頁都掉下來了(硬質外殼,黃色的紙張,線裝),當時的世界觀、價值觀還不成熟,所以基本就被書中的價值觀直接帶著走了,褒劉貶曹。

    當時看書,看到劉備打敗戰,就很難過,看到曹操割須棄袍,就很開心;看到劉備在劉表那邊上個衛生間還哭,就替他感到不平,看到曹操被“衣帶詔”,就期盼著能鋤奸成功;看到.......

    第二,那麼我是什麼時候才對曹操有個較為清晰的“歷史形象”認知呢?高中,高中時期,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國》非常火爆,我們那時候的文科生,普遍比較喜歡,我當時在學校晚自習時間也是偷偷拿出來拜讀。

    易中天先生在書中對曹操進行了“文學形象”、“歷史形象”、“民間形象”做了全面細緻的分析,透過他的講解,我才真正的認識到,在三國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中,曹操,從最初的“洛陽北部尉”到最後的“魏王”,中間這個過程中,他為國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艱辛。

    諸位耳熟能詳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聞之大笑(三國志),還是操聞之大喜(三國演義),一字之差,天差地別啊......

    演義,不是歷史,是小說,是附帶了作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的價值觀,我們看待《三國演義》,不能把它當歷史來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大舉伐吳,五虎上將和諸葛亮魏延法正等人為何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