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佈雷桑秀策醬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位35年皇帝的宋高宗五月下詔宣佈禪位,皇太子趙瑋改名趙昚,六月趙昚正式登基,是為孝宗,奉趙構為太上皇。趙眘繼位後,公開為岳飛平反,追奪秦檜王爵,改諡號“繆醜”。

    宋孝宗剛一即位,就表現出勵精圖治,積極備戰,恢復河山的意圖。

    正隆六年(1161年),完顏亮意圖統一華夏,發大軍南征宋朝。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年底,金世宗完顏雍在政變奪權海陵王完顏亮後已經掌權。

    金世宗想再和南宋達成和議,但遭到了南宋方面的拒絕。都元帥僕散忠義為坐鎮開封,全權指揮黃河以南所有金軍部隊,實施了以戰逼和的政策。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避開開主和派干預,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命令張浚擔任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以及諸將宣佈了北伐的詔令,發動隆興北伐。

    答題主所問,宋高宗根本沒反對的時間和準備。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在秦檜死後的紹興二十六年,宋高宗趙構仍然下詔:“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與金國議和,是趙構自己的意思,秦檜只是贊同趙構的意思而已。

    趙構雖然在紹興十一年金宋議和後,一直保持主和態度,但趙構不是傻子,在金國海陵王上位時,就提高了警惕,開始戰備。

    紹興二十九年,趙構把湖北士兵名額增加了1000人,劉錡又招募了三千人。紹興三十年,趙構給劉錡軍費錢六十萬緡來招募訓練新兵。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發大軍入侵南宋。趙構起用張浚等主戰派應戰,形勢一度險惡。所幸金世宗在金國後方稱帝,完顏亮腹背受敵,在瓜洲渡江作戰時被部下刺死,金兵北還。趙構好不容易鬆了口氣。

    其後幾年金宋之間屢有兵爭。趙構覺得自己受不了了,就退位太上皇。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皇太子趙瑋改名趙昚登基為帝,是為孝宗。

    趙構的一貫戰略是:以戰促和,見好就收。

    建炎三年時,金兀朮搜山檢海擒趙構,趙構狼狽逃竄,最後逃到海上才脫離金兀朮的魔爪。趙構對金兀朮是恨之入骨,但為了和議也忍了。

    本來紹興八年,趙構和完顏撻懶達成了和議,結果被金兀朮破壞了。從此趙構對金兀朮恨得牙癢癢,每晚做夢都要啃金兀朮的骨頭。到了紹興十一年時,趙構調集全國大半兵力,準備在淮西一舉抽筋扒皮擒兀朮,結果因為各路將領缺乏配合,沒能成功。

    海陵王完顏亮撕毀協議,宋孝宗在川陝和兩淮出擊,趙構沒有反對,因為很合理啊。

    隆興二年的北伐,是宋孝宗和張浚自己決定的,根本就通知三省、樞密院,趙構也不知道,無從反對。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宋高宗為什麼要反對?他要是反對,不就意味著他主張偏安江左,苟安求和了嗎?對於已經退休的高宗來說,難道他不考慮自己的歷史地位?難道他願意後人天天指著他的畫像罵他?

    實際上,高宗並不是不想把金國擺平。當初之所以不惜殺掉岳飛和金國講和,所考慮的無非就是三件事:

    (宋孝宗)

    第一件,一旦滅掉金國,迎還他爹和他哥哥,自己的皇位會變得很尷尬。就算兩位大佬不提復位的事,他也會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

    第二件,一旦岳飛等武將在收復金國的過程中坐大,他們會不會擁兵自重,取代他的國家?即便不取代他的國家,會不會依靠雄厚的兵力後盾,把持朝政?

    第三件,打贏金國還好一點,如果最終打不贏金國,金國反彈過來,自己會不會死得很慘?金國最初南下,攆得他東躲西藏的歲月,至今記憶猶新,他可不願意再經歷。

    不過,當他把皇位禪讓給宋孝宗的時候,情況已經完全變了。

    一是他老爹和哥哥早就死了,不會對他皇位構成威脅了。

    二是岳飛也除掉了,也沒有什麼大將能擁兵自重了。

    三是金宋兩國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金國要想像當初那樣,大舉南下,攆得他四處躲藏,已經不可能了。

    也就是說,宋高宗當初主張講和的那些原因,都不存在了,他為什麼還要講和呢?

    事實上,宋高宗在禪位給宋孝宗的時候,就有一些想讓宋孝宗來主持北伐的想法。因為那時候金主完顏亮被虞允文打敗回逃途中,被部下殺死。金世宗剛繼位,政局不穩,所以,具備一定的北伐條件。

    (宋高宗)

    有人會問,為什麼他不親自主持呢?一是高宗太老了,疲於政事,不想再幹了。二是高宗長期主和的背景,讓他不適合做這件事。

    不過,宋孝宗要北伐,必須解決兩個政治問題:

    一是怎麼解決岳飛的問題?要北伐,必然要解決好岳飛的問題,不解決,軍隊既動員不起來,又心存疑慮。這一點,宋孝宗解決得很好,他把責任推到秦檜身上。這樣,就不再是宋高宗的責任。

    二是如何讓之前主和的政策和主戰的政策保持連貫?這時候,宰相史浩就發揮重要作用了。

    史浩是宋孝宗的潛邸舊臣,當年洞悉了宋高宗的意圖,讓宋孝宗順利透過宋高宗的考慮,被立為太子。

    在整個隆興北伐中,史浩一直反對北伐,反而是宋高宗,並沒有多少反對意見。史浩既然那麼明白宋高宗的意圖,為什麼他極力反對呢?我覺得這未嘗不是高宗希望透過史浩,使政策保持連貫性的原因。

    (張浚)

    除此外,高宗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如果北伐成功了,他自然也有支援的功勞,如果北伐失敗了,他必須不能承擔責任。因此,高宗在北伐前,還是多次過提醒宋孝宗,比如武將缺乏(他批評張浚:“毋信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他專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比如時機不成熟(他對宋孝宗說:“等我百年後再北伐吧。”)

    宋高宗嚴格掌控著宋孝宗(否則,宋孝宗的廟號也不會是“孝”了),他卻僅僅說了這麼幾句,我覺得,就是他在為北伐一旦出現意外,找到一個自己的定位。這是極端聰明的宋高宗老於世故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與愛情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