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在社會上闖蕩的人要時刻提防突然發生的變幻。連張儀這樣顯赫的人時刻都有禍患,何況我輩呢?試看張儀是如何對付突發的禍患呢?
【原文】 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即舉兵而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梁。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託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託儀也?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儀之出秦,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
【譯文】 張儀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機毀謗張儀,指責他過去不忠於惠王。禍不單行,齊王這時又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他不該重用張儀。張儀聽說這些事後,跑來對武王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還望大王裁決。”武王問他:“有何計策?”張儀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其最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裡,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齊、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南韓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麾兵直逼兩週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武王稱善,於是派出30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都大梁。齊王果然發兵攻魏。魏王震恐。這時張儀站出來說:“大王不要憂心,臣可令齊國退兵。”於是張儀授計舍人馮喜,把他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齊,處理完齊、楚之間的事務後藉機對齊王說:“素來聞說大王恨張儀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舉張儀呢?”齊王奇怪的問道:“寡人非常憎恨張儀,張儀在哪裡,寡人必定攻打哪裡,令其無處藏身,先生何故說寡人抬舉張儀?”馮喜說:“這正是大王抬舉張儀之處。張儀離開秦國之時,曾與武王密謀計議。張儀說:‘為大王計,莫如東方戰亂大起,秦國便可乘機擴張土地。齊王對臣十分痛恨,無論臣在何處安身,不管山高水遠,不管多高的代價,必然引兵來伐。臣願以身為餌,到魏為臣,使齊王攻魏。當兩國兵連禍結之時,大王可乘勢攻韓,取三川,出函谷,直逼兩週,收取天子祭器,而後挾天子,按圖籍,以圖王業。’秦王覺得很是不錯,就依計而行,用30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張儀的詭計,為一個張儀而引兵伐魏,此舉對內使民眾疲弊,對外交惡盟國、廣樹仇敵於鄰邦,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張儀更得到秦王的寵信。這就是臣所說的‘抬舉張儀。’”齊王醒悟,趕忙停止進攻魏國。
秦攻趙長平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聰明的人會識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進他人的圈套還不自知。出謀劃策時,掌握對方的計謀始終是第一位的。
【原文】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譯文】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楚兩國起兵救趙。秦王盤算道:“如今齊、楚前來救趙,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寡人退兵未遲;假如他們一盤散沙,則乘勢攻之。” 這時,趙軍糧食告急,派人向齊國借糧,可是齊王不理睬。謀臣周子對齊王說:“大王不如把糧米暫借趙國,讓他擊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會無所忌憚,不會退去。這樣,就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而齊、燕就失策了。而且趙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這正象牙齒跟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日趙國罹難,明日滅亡之禍就會降臨到齊、楚身上。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著漏甕、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實在是十萬火急。再說救趙是一種高尚的國際義舉,擊退秦國,也可以張揚名聲,不去顯示正義張揚威名,卻一味地吝嗇糧食,這確實是戰略決策的錯誤啊。”
張儀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在社會上闖蕩的人要時刻提防突然發生的變幻。連張儀這樣顯赫的人時刻都有禍患,何況我輩呢?試看張儀是如何對付突發的禍患呢?
【原文】 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即舉兵而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梁。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託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託儀也?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儀之出秦,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
【譯文】 張儀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機毀謗張儀,指責他過去不忠於惠王。禍不單行,齊王這時又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他不該重用張儀。張儀聽說這些事後,跑來對武王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還望大王裁決。”武王問他:“有何計策?”張儀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其最上策莫如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裡,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魏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魏。當齊、魏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南韓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谷暢通無阻,麾兵直逼兩週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武王稱善,於是派出30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都大梁。齊王果然發兵攻魏。魏王震恐。這時張儀站出來說:“大王不要憂心,臣可令齊國退兵。”於是張儀授計舍人馮喜,把他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齊,處理完齊、楚之間的事務後藉機對齊王說:“素來聞說大王恨張儀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舉張儀呢?”齊王奇怪的問道:“寡人非常憎恨張儀,張儀在哪裡,寡人必定攻打哪裡,令其無處藏身,先生何故說寡人抬舉張儀?”馮喜說:“這正是大王抬舉張儀之處。張儀離開秦國之時,曾與武王密謀計議。張儀說:‘為大王計,莫如東方戰亂大起,秦國便可乘機擴張土地。齊王對臣十分痛恨,無論臣在何處安身,不管山高水遠,不管多高的代價,必然引兵來伐。臣願以身為餌,到魏為臣,使齊王攻魏。當兩國兵連禍結之時,大王可乘勢攻韓,取三川,出函谷,直逼兩週,收取天子祭器,而後挾天子,按圖籍,以圖王業。’秦王覺得很是不錯,就依計而行,用30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張儀的詭計,為一個張儀而引兵伐魏,此舉對內使民眾疲弊,對外交惡盟國、廣樹仇敵於鄰邦,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張儀更得到秦王的寵信。這就是臣所說的‘抬舉張儀。’”齊王醒悟,趕忙停止進攻魏國。
秦攻趙長平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聰明的人會識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進他人的圈套還不自知。出謀劃策時,掌握對方的計謀始終是第一位的。
【原文】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譯文】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楚兩國起兵救趙。秦王盤算道:“如今齊、楚前來救趙,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寡人退兵未遲;假如他們一盤散沙,則乘勢攻之。” 這時,趙軍糧食告急,派人向齊國借糧,可是齊王不理睬。謀臣周子對齊王說:“大王不如把糧米暫借趙國,讓他擊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會無所忌憚,不會退去。這樣,就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而齊、燕就失策了。而且趙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這正象牙齒跟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日趙國罹難,明日滅亡之禍就會降臨到齊、楚身上。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著漏甕、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實在是十萬火急。再說救趙是一種高尚的國際義舉,擊退秦國,也可以張揚名聲,不去顯示正義張揚威名,卻一味地吝嗇糧食,這確實是戰略決策的錯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