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7971769417

    紅茶的發酵有物理變化還有質的變化。

    一、紅茶初制中的物理變化

      紅茶初制中的物理變化集中表現為重量減輕、葉形縮小和葉色紅變。葉色紅變的本質是化學變化。葉形縮小和重量減輕有幹物質和水分的減少,但主要是水分的蒸發。

      (一)水分量變化與茶葉品質的關係

      鮮葉一般含水量為75%左右,到製成毛茶含水量降到4%—6%。在初制全過程中,隨著工序的進展,水分變化呈現一種遞減律。一般萎凋散失原含水量的40%—50%,揉捻中失水約為2%—5%,“發酵”葉含水量以50%—55%為宜,乾燥中毛火葉含水18%—25%,最後足火達到足幹。

      從萎凋到“發酵”,水分的逐步減少,可產生三個作用。

      其一,水分減少,提高了各化學成分的濃度,使得單位體積汁液內分子個數增加,單位時間內分子之間有效碰撞次數加多,化學反應速度加快;

      其二,由於水分減少,酶由結合態轉化為遊離態,催化活性得以增強,使化學反應加快;

      其三,水分逐漸減少,使各化學成分較能發生全面有益的變化,形成好的茶品質。

      在萎凋過程中,在恆溫恆溼條件下,水分蒸發存在“先快後慢”的規律。

      萎凋的第一階段,散失佔鮮葉總重量15%—20%的遊離水(或自由水),速度較快;

      第二階段散失束縛水(或結合水),這階段因葉細胞原生質膠體的親水性強,阻撓水分散失,速度較慢。

      鮮葉失水速度受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是指鮮葉的組織構造和葉質的老嫩,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溼度、溫度、光照和風力等。從外部因素看,溼度小,溫度高,風力大,失水快;反之,失水慢。就失水量而言是先多後少,如50kg鮮葉經18h自然萎凋,共失水17.5kg,則前6h失水12.5kg,佔總失水量的71.4%,後12h失水5kg,佔28.6%。

      因此,萎凋溫度應先高後低,風力先大後小。從葉片的組織構造角度看,萎凋失水有氣孔蒸發、角質層蒸發、皮孔蒸發三條途徑。其中氣孔蒸發量最大,一般佔總蒸發量的90%,皮孔蒸發量很小。但是,嫩葉特別是發育不完全的嫩葉,透過角質層散失的水分比老葉多,幾乎佔總失水量的一半。葉片的氣孔分佈,尖端多,基部少;靠近葉脈部位多,邊緣少;位於莖上端的葉子多,下面葉子少,嫩葉角質層薄,失水快;老葉角質層厚,失水慢。因此,萎凋中一定要適應先快後慢的失水規律,控制好外部因素,並嚴格將不同級別、不同老嫩度的鮮葉分開,攤勻萎凋,使其程度均勻一致,防止焦顛枯葉。

      揉捻(切)、“發酵”中,為了保證內含物質的適宜濃度,要減少水分的散失,故應採用撒水、噴霧等措施保溼。這既有利於揉捻成條,又有利於酶促氧化作用的進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地產行業拓寬營銷邊界,從線上賣房到明星跨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