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印象中,有一年快船打雷霆,183的保羅硬是防住了206的杜蘭特。同樣有些年紀大的球員比如鄧肯依舊有很好的防守能力。同時,現在騎士的托馬斯或者羅斯。被稱為防守黑洞。
5
回覆列表
  • 1 # 張文璟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相較權責分明的進攻端,防守端的貢獻更難用資料來量化。但你不能因為資料分析做不到“絕對準確”,就把它“相對準確”的一面也給捨棄掉。有人會因為汽車飛不起來就覺得走路更快嗎?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看看防守資料的應用場景。我們說過資料分析的一個大原則,是從球隊資料過渡到球員資料。打個比方,某支球隊防守好或者不好,必然和四要素的其中一項高或者低有關係。再加上四要素中的“有效命中率”可以繼續往下拆投籃分佈,至少我們可以更細化地瞭解球隊在防守端具體的優缺點,為後續過渡到球員來服務。

    當然了,一支球隊的防守優缺點,和具體某個球員的防守優缺點並不是絕對掛鉤的。大白話是“沒人可以為自己不在場所發生的事負責”。因此各大網站都會統計球隊細化的正負值。在法爾克的網站裡,你就可以查到:某個球員在或者不在時,防守效率的差別有多大,以及具體四要素的差別,投籃分佈的差別等等。

    請注意在看到此類資料時,我們不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反差上,而忽視了絕對數值的高低。A球員效力於凱爾特人,在場時百回合多丟2.0分,B球員效力於太陽,在場時百回合少丟2.0分。這時候肯定不能講A的防守就不如B,畢竟多丟分的凱爾特人防守還是比少丟分的太陽好太多了。

    ESPN設計真實正負值的初衷,也是試圖把球員放在同一個標準底下去看待。但它的侷限性在於樣本很難拿捏。樣本小了,有可能球員在賽季間就有巨大的起伏;樣本大了,又容易忽視球員實力本身的消長。這可能就是防守相較進攻更依賴環境必然產生的副作用了。比如克勞德,他在騎士期間百回合丟114.8分,爵士期間百回合丟95.9分,無論是粗糙正負值還是真實正負值應該都有巨大的反差,你怎麼樣根據影響力資料去評價球員的能力?

    另一個麻煩是,球隊在四要素裡的3個副項,以及投籃分佈上是相對可控的,但投籃命中率很容易受到樣本偏小的影響。以上賽季的萊昂納德為例,他在場時對手的三分並沒有投得更多,但確實投得更準了,直接導致他下去了馬刺的防守會變得更好。但這件事顯然不符合常理。

    其他一些常見資料,各自也有各自的侷限性:

    籃板

    相對直觀的一項能力,前提是把個人的防守籃板率結合團隊的防守籃板率影響力來看待,避免給予亞當斯、洛佩斯這些卡位大神過低的評價。

    蓋帽和護框:護框資料相對更能反映內線威懾力一些。但和籃板一樣存在一個問題,即有多少是受惠於“這個男人根本防不出來”?以及有的球員威懾力太強會讓對手從一開始就不敢突破,這又如何體現在蓋帽和護框資料上?

    搶斷

    搶斷、籃板和蓋帽資料,在反映球員運動能力上還是比較有用的。甚至業界有說法是NCAA搶斷太少的球員,在NBA往往難成大器。但這項資料也是容易受到體系影響的,原因在於NBA球員的運球基本功不錯,搶斷運球的難度要比搶斷傳球來得大。如果A球員效力於雄鹿這種極度強調搶逼圍,漏空位也在所不惜的隊伍,B球員效力於開拓者這種絕不失位,造失誤百年難遇的隊伍,你怎麼樣憑空去判斷A和B的搶斷能力?

    攝像機資料

    自從官網搞出來這批資料以後,就成了自媒體的裝逼利器。

    比如tracking有項資料,是比較你對位的球員命中率,以及他自己平時命中率的反差。但它不能解決的問題有,我是哈登,你是阿里扎,兩者平時到手的對位難易就不一樣,這時候我限制命中率比你好有什麼值得吹噓的嗎?

    再比如synergy的資料,賽季中有人問安德森的單防資料怎麼這麼好。他們這項統計是採取強行切割的方式。比如你要一對一單挑了,我是初始對位人,那麼你進不進的結果都算作我的。至於我身後站的是戈貝爾還是坎特,資料是不會體現的,但誰會覺得這毫無區別?

    說到這裡大家似乎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好像根本沒講怎麼透過資料去判斷防守,都在講資料判斷防守的侷限性。問題是事實就是如此啊,一個進攻回合打成還是沒打成,取決於雙方10個人的各自動作;其中進攻端分工會更加鮮明,防守端則更加環環相扣。

    除了每個球員的初始難度就不一樣(有的人是防守箭頭,有的人會被刻意保護)外,還有個難題是權責不好量化。南斯防擋拆機動性不錯,但護框和防低位會受限於體型,這時候你評價他的防守,是不是得看對手有哪些球員?以前比盧普斯高大強壯能盯得分後衛,但如果沒有漢密爾頓相應地去追著控衛跑,他的評價會不會也被相應拉低?

    前文提到的克勞德只是最極端的案例,講白了防守是需要各司其職的。你某項能力不錯,但被擺在不合適的位置也沒用。以凱爾特人為例,貝恩斯在場防守就會更好。其中部分原因是貝恩斯在時,霍福德是大前鋒,塔圖姆是小前鋒,布朗是得分後衛。貝恩斯不在時,霍福德是中鋒,塔圖姆是大前鋒,布朗是小前鋒帶著雙能衛,籃板的反差就夠凱爾特人受的。那貝恩斯在不在的反差,功勞真的是他一個人的嗎?

    這還會導致一種情況:某個球員最擅長應對某種環境,比如你很高大尤其擅長懟低位,主教練就留著你來鋼對方大中鋒,但平時需要防擋拆的時候不敢讓你上,這時候你在有限時間裡的防守效率很棒,究竟應該如何評價?

    我的意思是,防守資料它有時候就像是一個打包送給你的“結果”,你知道結果了,仍然需要大量的精力去結合比賽把噪音摒除掉,把過程還原出來。防守最好和最差的那批人,由於常年來各項資料的樣本累積或許足以把他們定調了,但中間態的球員其實並沒有那麼好劃分檔次。我們最終遵循的還是資料結合場面的3個階段:

    一是看山是山,只看場面不懂資料。

    二是看山不是山,過於依賴資料胡亂解讀。

    三是看山還是山,帶著資料回到比賽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取消攻打伊朗,這會對他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產生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