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 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田埂,只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 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 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 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對於實幹的人生而言,我們走到一個高峰,並不就是所有的人生高度(請注意,在這裡是以求和的方式說的“人生總高度”)所在,這樣的一個人生高度是以抽象的方式存在於人類生命歷程的各個階段當中的.
當我們要以最好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作為我們人生的代表,第一個,會想到“平均數”.第一個弟子就是在一個小眾樣本中找到代表,對整體而言那依然是個“平均數”.
第二個弟子的方法是對各個物件加以考察的方法.在我們生命中達到的每個高度,也許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因而“非常令人滿意”的“完美”成就是沒有的.
第三個弟子的方法是蘇格拉底加以褒讚的方法.他以整體的第一個三分一為分類依據,以第二個三分一為驗證物件,到最後一個三分一確定他的選擇.這就是說,他對於兩個同門師兄弟有三個優勢:
第一個,面對一個物件整體,他的方法是智慧的
第二個,面對他給予的任務,他的時間分配科學
第三個,他對自己的目標有所預期,故而心態端正平穩
也許最後這個人選擇出來的麥穗並不比第一個弟子好太多,畢竟所有的麥穗都是麥穗.最特別的麥穗,客觀上不存在~
所以,最後這個弟子,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會對自己選中的麥穗感到失望.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 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田埂,只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 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 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 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對於實幹的人生而言,我們走到一個高峰,並不就是所有的人生高度(請注意,在這裡是以求和的方式說的“人生總高度”)所在,這樣的一個人生高度是以抽象的方式存在於人類生命歷程的各個階段當中的.
當我們要以最好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作為我們人生的代表,第一個,會想到“平均數”.第一個弟子就是在一個小眾樣本中找到代表,對整體而言那依然是個“平均數”.
第二個弟子的方法是對各個物件加以考察的方法.在我們生命中達到的每個高度,也許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因而“非常令人滿意”的“完美”成就是沒有的.
第三個弟子的方法是蘇格拉底加以褒讚的方法.他以整體的第一個三分一為分類依據,以第二個三分一為驗證物件,到最後一個三分一確定他的選擇.這就是說,他對於兩個同門師兄弟有三個優勢:
第一個,面對一個物件整體,他的方法是智慧的
第二個,面對他給予的任務,他的時間分配科學
第三個,他對自己的目標有所預期,故而心態端正平穩
也許最後這個人選擇出來的麥穗並不比第一個弟子好太多,畢竟所有的麥穗都是麥穗.最特別的麥穗,客觀上不存在~
所以,最後這個弟子,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會對自己選中的麥穗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