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蟄愛薅羊毛
-
2 # 月亮so
網際網路時代飛速發展,人們渴望接觸新鮮知識、事物和觀點。學習成為人們最常聊起的話題,似乎不學習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更準確的說是人們被迫的快速學習來武裝自己,從而適應這個大環境。當然,現在的學習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知識碎片化——一種觀點不知何時悄悄被大眾所熟知。
這種碎片化學習曾被很多人批判,我也一度特別討厭這種碎片化的閱讀學習模式。
首先,我認識到的碎片化閱讀就是網上推送的或者主動搜尋的文章、事件以及影片,人們利用擠地鐵或者吃飯、睡前、逛街等一切閒散時間來透過手機閱讀獲取“知識”。中國的第一批“低頭族”成功養成了。另外,個人認為相比於有價值輸出,垃圾內容更是遍佈整個網際網路環境。拿出手機各種文章撲屏而來,點開看了不到10行心裡默默唸一句“垃圾”;再點開另外一篇標題吸引人的不行,看著看著又覺得作者簡直是扯淡,這曾經讓我的閱讀體驗非常糟糕。
我認為傳統書籍所給我們提供的營養是其他任何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到目前為止我依然強烈持有這個觀點。但是我卻不能全盤否定碎片化的學習模式。這是時代發展所必須經歷的,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必須接受這種模式。它自然也有它的好處,這是不能否認的,我們必須透過網際網路來吸取最新鮮的知識、最新的資訊。其中很重要一點,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認知篩選有價值資訊,遮蔽垃圾資訊。
但是,我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卻出現了很多問題。第一,文章讀不下去;第二,讀了也不知道在講些什麼,根本記不住。我對以上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暫時得出了一些結論。讀書讀不下去的原因有二:一是,作者說的觀點我根本不認同,遇到這種情況我只當了解,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想法的人。二是,內容不感興趣,這時也完全不需要浪費時間。
針對以上問題,我也思考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首先,若是有目的的讀,可以直接快速閱讀去找答案。其次,消遣閱讀,並希望增長知識。如果是文學性文章,可以積累亮點詞句欣賞、抓住作者講述的主要觀點即可。若是功能性文章,第一要抓住作者觀點,第二,讀書要有系統性,做到了解作者整體講什麼,每部分講的是什麼。
檢驗閱讀是否成功的方法:有效輸出。如果有可能儘量口述概括自己的閱讀內容,當然,也可以寫下自己的閱讀筆記,閱讀觀後感寫一寫也是比較好的。輸出過程提升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表達力,擴充了自己的視野、知識面,閱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一大半了。
最後建立自己的知識素材資料庫,將自己讀過的東西分類整理,製作成一張張的思維導圖,放在不同的資料夾儲存以備檢視。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你可以說你是見多識廣的文化人了。
個人使用 ProcessOn 思維導圖工具,完全可以滿足該需求。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下。下圖就是使用 ProcessOn 繪製的思維導圖,描述本章所述。
回覆列表
20世紀,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創造發明奠定了下個世紀的繁榮基礎。邁入21世紀,以半導體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計算機等終端裝置進入尋常百姓家,“萬物互聯”的規模之大也不可同日而語,這些變化想必我們都有些許體會。
本文分析“碎片化知識”就必須瞭解其產生根源。作者認為其主要“罪魁禍首”就是手機。手機作為一個行動通訊終端,憑藉其便攜、價廉、功能豐富等特點受到廣大群眾的追捧。起初的手機功能單一僅能接打電話並且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人買得起,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功能越來越豐富,價Grand SantaFe來越便宜,消費者也能買得起了(大致經歷是:大哥大→功能機“塞班”→智慧機“安卓、ios”)。在“大哥大”時代(粗略說法,作者想說手機沒有普及的時期),幾乎不存在“碎片化”這個詞語,因為當時的生活方式相對簡單,做事踏實(沒有可分心的事情),所以能夠專注做事。反觀近些年智慧手機的普及,我們似乎被其所“支配”,變成“手機控”。豐富多彩的軟體及形形色色的資訊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眼中。由於人類是充滿好奇的動物,所以我們往往被這些訊息“牽著牛鼻子走”。此外,網際網路資訊量巨大,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查詢知識會出現非常多的資訊,這些資訊亂七八糟,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尋找想要的資訊。漸漸地,我們變得浮躁,專注力差。於是應運而生了“碎片化知識”這個詞語。
(圖片:書單丨以一套「見識叢書」,升級認知系統,應對碎片化的世界 )“碎片化知識”是時代的產物,不會被時間湮沒,我們只能選擇去慢慢適應。“碎片化知識”弊大於利(似乎全是弊害),比如其擾亂正常學習進度,誤導學習內容等。我們要想變廢(“碎片化知識”)為寶(“掌握的知識”),就需要有科學的方法、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①有取捨的吸收“碎片化知識”,從而提高知識吸收效率。根據自身切實需要或者將來可能用到的知識進行掌握,而以後接觸的機會幾乎為零的知識果斷放棄。作者在這裡舉例說明什麼樣的資訊可以不需要掌握:如果某位廚師看到製造炸藥的過程,那麼這條知識對他來說是無效資訊,他就沒有必要記住這些製作炸藥的知識。
②根據自己切實需要在大腦或者紙上構想出自己掌握知識的大致類別,比如:生活類、學習類等可以進一步細分,這樣就能夠將所掌握的“碎片化知識”大致歸類。
③將“碎片化知識”歸類完成後,就需要我們把這些知識串聯到一起構成體系。完成前文兩階段,我們的大腦會根據主觀經驗或者客觀知識自動將這些“碎片化知識”進行粗略聯絡,這可不是最終結果。因為我們的主觀經驗可能不正確等,所以需要我們把所有的“瑣碎知識”經過主動思考後大致能夠構成一個體系,經過實踐加以改進和印證,從而真正將“碎片化知識”變現。
Everything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