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琳寶兒媽媽
-
2 # hello龍姐
理論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以下8種基本需要:1、經濟需要;2、血緣和感情需要;3、生活樂趣;4、延續;5、成人身份和社會地位;6、成就和創造;7、道德;8、權利。
從生育孩子的意義來看,排在前三位的意義是:第一:孩子給生活帶來樂趣;第二:有了孩子後能使自己有更強的責任感;第三:有孩子更容易使家庭保持完整。
而我則認為,生育下一代是生命的延續,是敬畏生命。多麼奇妙啊,有一個小孩,他身體有一半你的基因,有一半是你愛人的,多麼完美的結合。
我曾經也問過這個問題,當我自己生下寶寶的那一刻,我當時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淚,我終於明白了,孩子來到我身邊的意義了。
-
3 # 小香豬的雜談屋
英國生育率一路掉到1.6左右,近期的回升主要來自移民後代,即便如此也沒到2。
痛苦的經濟和女權情況當然會降低生育率,但是這屬於“火上澆油”而不是這把火本身。類似的還有房子越小孩子越少,沒錯,這也是正相關的,但住大房子也不能讓生育率達到2.1,又有福利社會和最好的女權和非常不錯的人均居住面積的生育典範瑞典生育率也不到2(移民亦有貢獻,嘻嘻)。
瑞典幾乎是人類社會能做到的極限了,但也就這樣了。
實際上生育率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或者政治問題,而是一個人類的原罪。
(馬克思:這事兒不歸我管。)
理查德道金斯博士在《最偉大的表演》裡形象的舉了一個例子:最早的遺傳物質為了保護自己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蛋白質膜,這個蛋白質膜為它遮風避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拋棄它求生。
後來這個蛋白質膜越來越複雜,有了各種結構,變成了單細胞動物,多細胞動物,對稱動物,後口動物,魚,爬行動物,合弓綱類哺乳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類。
看到這裡大家發現問題了,我們並不是我們的基因,我們是保護基因的那個蛋白質膜,無論我們多麼複雜,都是如此。
所以多倫多大學的基恩.斯坦諾維奇教授在《機器人叛亂》裡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疑問:一個機器人為主人設定的任務服務,但突然有一天,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機器人(非常合理的)發展出了智慧,與此同時非常意外的,它意識到了自己的利益和主人的利益並不完全重疊,它要不要叛亂?
擺在六百萬年(甚至更早)前的某一頭大猿就陷入了這個困惑,它有性需求,但是這次它不想把僅有的食物分給那個美女,怎麼辦?它遠遠的記住了美女的樣子,回到自己的樹上,拿自己的右手和腦海中的樣子替代了真實的美女。
這是演化的一個偉大分叉,它為了自己這個蛋白質膜的個體延續欺騙了自己的主人——基因。
每個它的後代使用避孕套的時候,都應該記住自己的這個祖先。
現在我們把主角換成另一頭女性裸猿,她出生在20世紀末,比起使用避孕套讓她少了七八個兄弟姐妹最終讓她可以有錢讀大學和買kindle的父母,她決定更進一步。
她知道自己會得抑鬱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祖先和尼安德特人雜交,也知道自己發胖是因為在無數萬年前自己的祖先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不愛吃高熱量食物的祖先親戚留下的後代更少,因為這些祖先親戚大多數都掛了。所以她很不幸屬於一個多數派,於是她對抗自己的基因,為了不得三高和糖尿病,她選擇了地中海飲食和健身——她的祖先沒有這個困惑,因為當時的人均壽命一般被認為不足30。
面對孩子,她有類似的選擇,按理說隨便乾點什麼也不至於餓死了,但是她希望更好,希望自己能看遍世界的風景,希望買一輛屬於自己的小車和可以早起看到太陽昇起的落地窗。
那麼她會在升職和生育中如何選擇?這甚至不是女權的問題,就算男女徹底平等,生育依舊會拖累精力和經濟,並且製造妊娠紋和乾癟下垂的乳房。
所以只要人類社會在發展,屬於蛋白質膜的需求而不是基因的命令就會佔據越來越主導的地位,她只會遵從那些需求和命令重疊的部分,比如保持性吸引力。
但是注意,她要的是讚美,優越感,愛情而不是基因希望她透過這些導向的生育。
所以根據資料,分析收入、人均GDP、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和生育率正相關,採取避孕措施的人口比例和生育率負相關。在該作者機智的加入了收入的代理變數之後,女性教育對生育率的影響變小了,但仍然是顯著的,這顯著顯然足以讓瑞典做到極限依舊無法達到世代更替,人口緩慢萎縮。
如果這個女性想的更多一點,同理心強一點,覺得自己這麼苦了,覺得為什麼還要孩子受苦?覺得自己不一定能給孩子幸福?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為什麼要孩子?
殘酷的基因是不會“介意”下一個蛋白質膜是否痛苦的,它“介意”的是會不會多生產一些蛋白質膜裡的基因,但是敲黑板,蛋白質膜之間卻是會互相同情,哪怕社會化也是演化出來更適合繁衍的模式。
哎呀,翻車了。
這就是一場愈演愈烈的機器人叛亂,只要人類社會還在發展,只要大家腦子裡的東西逐漸變多,主角就越來越會是那個蛋白質膜,那個大猿,而不是基因。
瑞典就是如此。
所以人類手拉手走向滅亡的結局大概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們的社會最終因為矛盾激化變成第四次世界大戰要靠木棍和石塊打的地步,一切從頭開始,直到下一個節點。
也許這就是大過濾器?
當然,我說這些的目的不是說要搞莎莉雅法,肉體壽命越長的生物生產間隔越長,胎數越少,鯨魚和大象莫不如是。
按照壽命越長生育越少的模式推演,當生育率極低的時候,壽命應該變得極長才是,如果未來是蛋白質膜而不是基因的社會,那麼人類真正應該追求的是有質量的生活和更長的壽命,而不是製造更多迭代的遺傳物質。
-
4 # 手機使用者95419537124
如果沒有造物主,那麼人應該就是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遊戲下的勝利者,那麼人作為動物,繁衍後代,是本能。但當人進化到現在,人的追求不侷限於生存與溫飽,很多人會為了一些精神方面追求,克服本能而放棄生育後代。生與不生沒有對錯,全憑自己喜好。
如果有造物主,那麼生育後代,保持人類的繁衍就是造物主給我們的任務,而且為了讓我們完成這項任務,給我們設定了很多屬性,比如激素,性的快感等。而這時要不要生育後代,就看你怎麼去認知造物主。
回覆列表
沒有生育就沒有下一代 人跟著一年年的長大到老 最後死去 如果沒有生育 那這世界最終不是又回到女媧補天那時候 一個人都沒有 那世界不是玩完了~`所以才要生育 才要傳宗接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