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哨聲

    己巳之變時明朝最佳策略是調集援軍固守京師、袁崇煥從寧遠直撲後金都城瀋陽

    即所謂的圍魏救趙。

    己巳之變時,後金雖然有10幾萬軍,但後金軍深入明朝,沒有糧草保障,只能依靠擄掠維持軍需。看起來事情很嚴重,但最多就是明英宗時的北京保衛戰:

    缺乏軍需的後金軍不可能攻下有著多方支援的北京。

    因此,若袁崇煥從寧遠揮師直接攻佔後金都城瀋陽,即便不能滅後金,也基本上讓後金難以翻身,更讓努爾哈赤辛苦降伏的各部落紛紛背叛後金而重新投靠明朝。

    當時袁崇煥擁有遼、東萊、天津、東江四鎮兵15.3萬、馬匹8.1萬,攻佔瀋陽完全可以。

    而袁崇煥率軍救援京師,就顯得非常匆忙:

    9000騎兵有4000騎兵掉隊,步兵更加跟不上。

    這就是袁崇煥為什麼不攻擊皇太極軍而是處處意圖堵在皇太極軍前頭的原因——人數太少,無法擊敗皇太極軍。

    廣渠門之戰,袁崇煥軍只有9000人。

    明朝有足夠的兵力和財力去死守北京城,但率領後金精銳圍攻北京城的皇太極,卻無力抵禦袁崇煥對瀋陽的進攻。

    崇禎帝在皇太極尚未退兵的情況即下獄袁崇煥相當無知

    袁崇煥下獄後:

    1、祖大壽驚恐之下,率領關寧騎兵回關寧;

    2、本來準備退軍的皇太極再次率軍圍攻北京;

    3、被催出城作戰的滿桂和孫祖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虜;

    4、意圖用戰功救袁崇煥的祖大壽聽從袁崇煥勸解,率軍收復永平、遵化,迫使皇太極退軍。

    原本己巳之變的結果最多是:趙率教戰死、北京城被圍攻、廣渠門一戰迫退皇太極。

    但崇禎帝下獄袁崇煥,導致增加的結果:

    1、皇太極再次圍攻北京城;

    2、滿桂、孫大壽戰死,黑雲龍、麻登雲被俘虜;

    3、袁崇煥被處死。

    下獄袁崇煥的結果是,讓明朝繼續失去有能力的大將。不下獄袁崇煥,袁崇煥、滿桂等就不會死。沒有祖大壽撤軍讓出廣渠門,皇太極也不會重新圍攻北京城。

    一心救援北京的袁崇煥,竟然被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被處死。

    三條罪名中,僅僅有專戮大帥(毛文龍)說得過去。若袁崇煥“通虜謀叛”,又何必救援京師,在廣渠門作戰?更不必在祖大壽撤軍會關寧時在獄中勸解?而祖大壽也不必意圖用戰功救袁崇煥出獄。

    至於“擅主和議”,更是離譜。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和議,是得到明熹宗授權的。到崇禎帝即位時,袁崇煥只是轉交皇太極的書信,並沒有主動,不存在擅自做主的行為。

    殺毛文龍,事前雖然沒有得到崇禎帝的同意,但崇禎帝在事後也承認,並沒有處罰袁崇煥。

    袁崇煥在己巳之變前就已經預警北京北部防守薄弱需要加強

    當年,蒙古和女真發生嚴重饑荒。蒙古要求明朝互市,崇禎帝拒絕,下令只准按照人口換糧。這把蒙古各部推向了後金,同意讓後金經過內蒙古進攻明朝。若崇禎帝同意蒙古的互市要求,皇太極沒有得到內蒙古各部同意路過,也無法發起己巳之變。

    當年5月16日袁崇煥在上奏中就預警北京北部防衛薄弱:

    “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

    8月時,袁崇煥要求從寧遠派遣謝尚政率軍前往防守,但被順天巡撫、都御史王元雅以“虛警”拒絕。

    隨後袁崇煥上書要求調遣王威去防守,但兵部以王威剛剛受到彈劾為由拒絕調遣移防:

    “臣守寧遠,寇被臣創,決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單弱,宜於彼處設一團練總兵。”

    己巳之變的發生,本身是崇禎帝和明朝朝廷的失誤而導致的。

    面對袁崇煥兩次要求防守遵化,明朝朝廷都予以拒絕。下獄袁崇煥,表面上是因為己巳之變,實際上是掩蓋崇禎帝和明朝朝廷的決策失誤。

  • 2 # 東方鉞

    袁崇煥有將軍之風,並無統帥之才,崇禎用人不當。寧遠大捷並非袁崇煥一人之功,固守寧遠是太師孫承宗方略,袁崇煥只是按孫承宗方略實施,固守寧遠。擊敗努爾哈赤,不只是袁崇煥,還有滿桂等大將共同作戰。東林黨吹捧袁崇煥,使崇禎信已為真袁是大才,可以委以重任。袁崇煥剛愎自用與崇禎性格有相似之處,先是吹牛逼,在崇禎面前誇下海口:“五年復遼”。知其難後又搞和談,指望皇太極讓步,答應皇太極謀殺東江總兵毛文龍,自毀長城,解除後金的後顧之憂。袁崇煥謀殺毛文龍,直接導致皇太極繞道奇襲北京的嚴重後果。不逮捕袁崇煥下獄,天理難容。即使用袁崇煥,他也不能力挽狂瀾,袁為將時心胸狹隘,就與毛文龍,滿桂,等大將不和,任督師後,謀殺毛文龍,調滿桂去大同,已見他非統帥之才。

    袁崇煥下獄後,崇禎不聽固守待援之策,急命滿掛等出戰,結果滿清,黑雲龍等大將陣亡,明軍遭受重大損失。後來各路援軍由太師孫承宗統一指揮,孫承宗進入山海關,在撫寧設督師府。令馬世龍,祖大壽主攻灤州,檄總兵朱梅取遷安,中軍何可綱牽制永平之敵,戰前讓馬世龍分兵佯攻遵化。由於孫承宗採取聲東擊西戰術,五月十二日攻克灤州,十四日收復永平。十五日集兵力猛攻遵化,僅用十五天收復遵,永,遷,灤京東四城,先後上萬餘首級,殺固山,牛錄(後金首領)數十人,擒東人,樺木二十二人。俘虜明降吏知州張養功,都御史馬思恭,兵道馬維鑰,知州揚熠,督都李遇春,守備呂及第等多人。孫承宗文武兼備,進士出身,天啟皇帝老師,太師,大學士。他德高望眾,深得兵法,統馭有方,各路將帥心悅誠服,無不用命死戰。如果用袁崇煥豈能有如此功績?不排除他擁兵自重,逼崇禎與皇太極定城下之盟的可能。即使不定城下之盟,北京保衛戰結果很難遇料,明王朝只能是敗亡更快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永遠翻不了身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