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我是一名徹徹底底的留守兒童,在不到一歲的時候,爸媽就因為家庭經濟等等原因外出謀生,由於計劃生育查的嚴,加上我已經一歲了,就可以由爺爺奶奶照顧我了,爸媽便帶著剛出生的妹妹去了新疆。

    一去就是4年,這四年,我享盡爺爺奶奶的偏愛,可以說,對我成長最有影響的年紀,我不知道什麼是父母,只知道只有爺爺奶奶才是我的親人。而我的父母呢,也是非常偏愛孩子的,不過那個孩子不是我,是比我小兩歲的二妹。

    6歲那年,親愛的爺爺病故了,爸媽不得不帶著二妹回家,那時,我對於"父母"這一詞並沒有概念,只知道奶奶讓我叫"爸爸媽媽"。可能還小,當時的情景,記憶得也不深刻。6歲是我記事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見到我的父親母親。

    今天我已經20歲了,看到二妹親切的挽著我爸的手,抱著我爸的肩膀撒嬌,甚至帶些挑釁望著我的那一刻,我真的委屈,我不會跟我爸那麼親,我感覺一輩子都不會,但看到我二妹肆無忌憚的樣子,內心確實是羨慕的,但是又能怎樣呢?她們給我講的再多,我自己也不是傻子,也知道了我爸媽對我沒有那麼壞,相反,由於長時間不在一起,反倒對我有些遷就,可是這都不是我想要的。

    在朋友面前我的性格非常開朗,在奶奶面前也是瘋瘋癲癲的,其實,瞭解我的人都知道,這些性格止於父母,在父母面前,我似乎是偽裝起來的,乖乖女、懂事、聽話,這些詞可以說是我爸媽給我的最中肯的評價了,因為在父母面前,我是一個內心敏感的人,他們的一個表情都會讓我提起緊張的心,揣摩他們的心思,唯恐父母真的很討厭我,這或許在父母眼裡也是不討喜的吧!

    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避風港,只有跟父母相處才會肆無忌憚,可我不,我從內心害怕父母討厭我,他們一年時間只有過年才會回家,每年都會期待又害怕,想見她們,又受不了她們偏心,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大概像我這樣在父母面前都帶著一層面紗的人或許一輩子也不會被愛吧!”

    —— 一個留守兒童的自述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略有感觸,大概曾經作為留守兒童,在與父母的情感連線上也有過一些思考吧。

    留守兒童,是指不在父母身邊、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

    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生活雖苦,但他們苦中作樂,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著微笑,這些孩子也是留守兒童,但常常被我們忽視。

    第二類就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正像我們瞭解的那樣,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但本質上他們也是嚮往童年肆意,天真爛漫的,只不過沒有遇到真正懂他們的人罷了。

    在社會中,我們更多瞭解的是第二類留守兒童,他們的悲苦通常會引起全社會的同情。其實,第一類留守兒童我們更不能忽視,他們的堅強與樂觀,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謂授人以魚更以漁,正能量的傳遞需要這些。留守兒童不是都有心理問題的,社會不應再給他們過於沉重的標籤。

    因此,在對於留守兒童的表述方面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下面對上述案例做個簡單探討。

    根據鮑爾貝的依戀階段,上述留守兒童父母離開的階段是“清晰的”依戀階段(6-8個月至18個月-2歲)。這個階段的特徵的是對熟悉照料者的依戀很明顯。嬰兒表現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即因為他們依賴的成人離開而變得難過。焦慮的出現意味著嬰兒已經清楚理解,當照料者不在視野範圍內時仍然存在。

    除了抗議父母的離開,大一些的嬰兒和學步兒還努力嘗試維持他的在場。更願意接近、跟隨並爬到他身上。並且,他們把熟悉的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將照料者當做探索環境的基地,並能從中獲得情感支援)。

    在這個依戀階段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可能就會形成迴避型、抗拒型、混亂型等不安全型依戀,而不安全型依戀給人帶來的影響是持續終身的,因此留守兒童在成年後與父母感情產隔閡是必然的結果。

    留守兒童由於長期缺少與父母情感的交流,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留守兒童存在著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與孩子多年不曾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從上述案例足以看出留守兒童在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上問題是逐漸累積的,而且影響深遠,甚至持續一生。鋪天蓋地、年復一年報道的各種留守兒童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在中國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社會現象。我們想要關注,想要曝光,想要讓更多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家長、社會、學校都應該負起責任!

    願我們可以擁抱每一個留守兒童,照亮每一個留守兒童前進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摩奇i7s遊戲手機裝上電腦系統以後,和電腦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