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家APP
-
2 # 粵幫賞英石
英石是英德的特產之一,被授予“中國英石之鄉”稱號,歷來是上貢之物,與靈璧石、太湖石、昆石齊名,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石,因產於廣東英德市望埠鎮的英山而得名,四大名石中,只有英石來自嶺南。它的知名度已遍及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與地區。
此作品漏的自然特性,孔洞通透,玲瓏空明,此品為英石中比較上等的極品!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
明代計成所著《園冶》雲:“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
大塊的英石一般用作風景園藝,假山,盆景等,小塊的英石則多用於几案擺設製作成山水盆景,兼具觀賞和收藏。新加坡國家公園主要的景點都是用英石,早在18世紀後,英法德等國的官邸、宮庭、住宅等也用英石建造拱門等。
英石的開採和玩賞歷史悠久,在宋代就被列為上貢之物,英石開採時不可以人為雕琢,更不可有任何破損,開採必須保持石頭原樣原貌。小件英石開採時,手工即可;中件的英石開採,可用鐵筆等農用工具即可;大件的英石開採,可動用挖掘機、吊車等。
-
3 # 悟衷
一前言:太湖石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岩,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石的特點有這麼四個字,“皺、瘦、漏、透”,所謂“皺”是講石上的紋理,所謂“瘦”呢,是指石身要苗條修長;而“透”和“漏”,專指石身上橫向和縱向的洞竅。這四個字可以說將太湖石的特點傳神地表現出來。
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幹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採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幹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太湖石”是一種觀賞石的統稱,在中國一些被風吹日曬自然形成的石頭我們成為太湖石。目前在中國市場上,原生太湖石如今更加少見,價格居高不下。如何鑑別太湖石呢,下面介紹幾個方法鑑別太湖石洞形越是不規則越接近自然。
角度 細緻觀看洞中洞的角度,因鑽桿不會打彎,角度越接近90度越好。
石膚 細緻觀看石膚之否經打磨、酸蝕、噴沙製造,假石一般光滑圓潤,無凹凸褶皺。
關係 細緻觀看洞與洞的位置關係,造假石生硬,原生石自然天成。
洞孔 細緻看是否洞中有洞,洞中套洞,洞中有洞孔者為上。
清供「黃太湖」石
清供「黃太湖」石
小結:文章書畫當富貴 惟有如今至樂山 。
古人云:“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太湖石有什麼獨特之處?
回覆列表
中國四大名石主要分為:太湖石、靈壁石、英德石、昆石。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於長年水浪衝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
太湖石
太湖石分為水太湖和旱太湖,水太湖色澤潤白、是在河湖中經過水波盪滌,經過長年沖刷而形成、旱太湖是地質時期的常年埋在山石土裡而逐漸形成、旱太湖石色青灰和水太湖色澤形成鮮明對比。太湖石形狀各異千姿萬態,孔洞較多、最能體現“瘦皺漏透”之美。
水太湖
旱太湖
透、漏、皺、瘦,清奇古怪是中國造園家疊石造景時選石的要求。
所謂透者,即此通於彼,彼通於此,玲瓏多孔,外形輪廓跌宕多姿。漏者,則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竅竅相通,有路可循。皺者,指石體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變,富有節律感。瘦者,則是指石體挺拔俊秀,壁立當空,弧峙無倚,瘦中窩秀。這些特徵、透過石體本身豐富的點(石孔)、線(皺線、輪廓線)、面(塊面)的有機結合的凹與凸、透與實、皺與平、高與低、曲與直、粗與細、巧與拙、澀與暢、繁與簡等等的強烈對比,形成了一個極富變化又有著統一與和諧的獨特之美的形式,給人以特有的審美享受。
賞石也分為:天然原石及人為修飾賞石。天然原石顧名思義就是天然成型沒有任何人為修飾的作品。
注:因有些賞石挖出來因為經過多年埋藏石身本身帶有雜質或者硬土需用砂紙打磨去除本身的汙垢。
人為修飾賞石:顧名思義便是賞石本身可能造型不是非常到位、故需要人為修飾形狀或者人為鑽孔打洞讓賞石形態更加完美。人為修飾一般多為:鑽孔、修飾整體外部輪廓等。凡事經過人為修飾的賞石石表會有鑽孔的機器痕跡!
圖為人為修飾賞石
圖為人為修飾賞石
圖為天然原石
圖為天然原石
圖為人為修飾後的人為修飾的機器痕
底座是觀賞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使賞石的自然美與人工的藝術美相結合的技法之一。配座的作用有:託立主體,烘襯主體,美飾裝點,平衡重心,協調色彩,補缺藏拙等。
配座工作間隨拍
由於太湖石溫潤堅實,玲瓏剔透,逐漸成為園林、堂屋佈置與書齋文房供石之主角,而以高、大為貴。宋代以來大規模採掘,到了晚明時期,湖水中天然生成的太湖石已經難得一見,故極為希罕珍貴。
總結來說,太湖石的特點在於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融入其身,講究一個形似與神似。無論經歷了何種山川河流變化,大自然給予了它何種自然形態,都客觀存在一個形似與神似的肌理,這些各異的紋路蘊含著很多潛在的觀賞元素,很朦朧,很詩情畫意,很令人觸之生情,但又沒法確切說出具體是什麼,無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形似與神似就是在研究表象形態和內在蘊含的問題,是審美情操上的問題。